中读

​政治的报复:“新中世纪时代”的恐怖主义威胁

作者:刘怡

2018-02-06·阅读时长19分钟

74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842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5年3月13日,巴林麦纳麦市民众举行抗议示威纪念“阿拉伯之春”4周年。图为示威者躲避防暴警察的装甲车

如果将时间往前推100年,2015年11月13日发生在巴黎的连环恐怖主义袭击,势必会成为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导火索:来自美、欧、非三大洲11个国家的132位平民在袭击中遇难,超过400人受伤需住院治疗。枪手在巴塔克兰剧院的暴行已不能被归类为劫持或政治示威,而是赤裸裸的反人类屠杀。在那之前十几个小时,黎巴嫩首部贝鲁特南郊同样发生了由“伊斯兰国”(ISIS)策划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倘若再加上10月31日神秘坠毁的俄罗斯KGL9268号航班,短短两个星期内,已经有逾400名平民死于“伊斯兰国”制造的恐怖袭击。

然而迄今为止,除去“伊斯兰国”本身外,没有一个遇袭国家公开喊出“战争”这个词语。法国战斗机在11月15日空袭了“伊斯兰国”自命的“首都”拉卡,所用的名义是克制的“反击”。俄罗斯海空军在叙利亚境内的军事干预仍在持续,秉承的则是“打击极端主义分子”的宗旨。大家似乎都更倾向于使用“还击”、“平息”这样克制的术语,而小心翼翼地绕开了政治色彩更鲜明的“战争”。与此同时,全球舆论也正围绕宗教、社会乃至种族等话题展开激烈辩论,试图从经济、文化等“柔性”视角辨析巴黎袭击的根源。这类谨慎、克制、分散的努力,恰好和“伊斯兰国”的残忍强横构成了鲜明对比——后者越发肆无忌惮,前者则依旧慌张软弱。

20世纪初的欧洲国家可以因小小的萨拉热窝事件发起普遍战争,100年后却会面对恐怖主义攻势丧失自陈政治理念的勇气。如此鲜明的反差,印证了法国国际关系学者皮埃尔·阿斯奈(Pierre Hassner)关于“新中世纪时代”(Neo-medieval Era)正在到来的预言。这个词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事务中的政治色彩正在消退,道德内涵则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相信“世界是平的”,相信“地球村”的神话,相信全球化可以造就一个普遍均质、依靠统一而明晰的国际法进行治理的世界,这恰好等同于中世纪时代规诫繁琐的基督教道德。另一方面,国家或永久性国际组织在践行这类道德方面的作用却被弱化了,媒体、社交网络以及其他非官方群体构成了公众意见的指导和发动者。它们传递给外界的信息内容含混、反复无常,与中世纪时代诸侯林立、群龙无首的状况别无二致。一切都在指向“历史终结之后”:一幅去政治化的图景。

文章作者

刘怡

发表文章19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498人

身与名俱灭、江河万古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巴黎在燃烧

恐怖主义进入3.0时代

159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