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倾听老北京

作者:丘濂

2018-02-06·阅读时长6分钟

55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82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在北京地坛公园练习伴奏合唱的老人们是一种独特的声音景观 )

现代城市的声音环境和古代城镇截然不同。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李国棋对《红楼梦》中涉及的声音做过检索研究。在这部以清代北京为背景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里,一共有536种声音,共出现1.4651万次。除了人的声音外,出现最多的是大自然的声音:雷声的音量高过一切,风声有微风、狂风和暴风的分别,流水声是一种经常性的背景音。“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在自然当中,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在荣国府内相当安静,居于其中的人听到最多的是脚步声、门帘声、磕头声,咳嗽声有时是一种暗示,摔瓷器的声音是内心不快的表达。

小众的声音博物馆试图用声音保存下更加真实生动的历史。在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就有一间五六平方米大的屋子,里面收集着北京胡同的声音。声音博物馆的创建人就是秦思源,一个中英混血儿。他的姥爷和姥姥是文学家陈西滢和凌叔华伉俪,他们曾经是博物馆所在院落的主人。1946年,陈西滢出任国民党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夫妇二人前往欧洲,随后定居。他们的女儿陈小滢嫁给了汉学家、英国人秦乃瑞,秦思源便出生在英国。2012年,北京的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在英国查尔斯王储基金会的资助下将院落改成一间讲述史家胡同历史的博物馆,他们向秦思源咨询布展事宜。秦思源的建议是专门辟出一个空间来展示胡同声音——有了2005年“都市发声”项目的经历,他意识到了中国声景的特别,声音在唤起情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这间小屋里有一块电脑屏幕,墙壁上挂着6台立体声环绕音响。看似单调,但能让人津津有味地待上半天。屏幕上,有年代、时间段和天气的选择。比如你可以点击“50年代前、夏、日、晴”的组合,那是一串叫卖金鱼的吆喝:“大——小——嗨小金鱼儿嘞——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背景里还有持续的蝉鸣。如果将“夏”换成“秋”,则是秋海棠和柿子的叫卖声:“哎——没有虫的海棠哎,多给嘞”、“赛糖的柿子像喝了蜜呢”。旧时的北平城里,小贩们总是日分早晚、年按时令地叫卖物品,居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从叫声中感知四季变换。叫声中还流露出情绪。“酸梅汤——桂花味——喝到嘴里面冒凉气——又解渴——又带凉——不信您就弄碗尝——大碗的酸梅汤来——俩子儿一碗哎——”这样的叫声是欢快明亮的,里面透着清凉。而“硬面——饽饽!”是短促而厚实的,有点苍凉和无奈,因为卖硬面饽饽的人都是午夜时分出门,给夜间消遣玩乐的人提供这种形如烧饼,中有夹馅的夜宵。他们会在夜风中辛苦叫卖到凌晨三四点。

文章作者

丘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483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英国脱欧

全球化由此逆转

211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