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独立日2:卷土重来》: 艾默里奇的“灾难”魔咒

作者:葛维樱

2018-02-06·阅读时长6分钟

60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64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电影《独立日2:卷土重来》剧照 )

“第一部《独立日》,你如果仔细审视,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灾难片。”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对我说,“里面有15分钟到20分钟大灾难的场景,但更多的是空战。”当年电影在白宫试映,他因为不安,将克林顿总统身边的位置安排给了比尔·普尔曼。20年前,人类和外星人的大战在此开篇,此后成为全球大银幕上的重要主题,名字等同于大投入高票房的艾默里奇,却并不想在同一道路上安全前进。时隔几年后,他导演了《后天》《2012》这样真正的灾难电影。“我出身长大在德国,我们没有超级英雄,而且我也不太情愿用一本特别有名的书或话题,来拍摄电影,比如《哈利·波特》和《饥饿游戏》。”艾默里奇的理想是“我希望创造自己的题材和类型”。他所导演的绝大部分成功之作都由他亲自编剧。多年来一直自称不拍续集的艾默里奇重新拿起了《独立日》的招牌,这次他选择了一个全世界联合起来的“太空防卫署”机构。全球资源统一调配,各种肤色人种协同作战。

“如今的世界是分崩离析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不和是主旋律。如果我们要进入太空,依然各自为政,可是在太空里的生存守则是什么?作为人类,为人性而战,哪怕是愚蠢和笨拙的。”艾默里奇并不觉得“同一个世界”过于正确了。1996年美国独立日这天,因为电影的上映,成了爱国主义加外星题材的首次共鸣。在80年代初出茅庐时,他被德国媒体讽刺为“斯图加特的斯皮尔伯格”,当时德国电影界是文德斯和法斯宾德的鼎盛时期,自打少年起看了《第三类接触》的艾默里奇,却开启了另一扇电影之门。和在他家乡斯图加特大学受教育的19世纪科学家居维叶一样,艾默里奇也是“灾变论”的拥趸。居维叶是法国最有名的地质和古生物学家,认为地球经历了4次大灾难,而《圣经·旧约》中关于大洪水的故事正是佐证。

作为好莱坞最会拍摄“政治阴谋论”和“超自然现象”的导演,艾默里奇从来都是“方舟”迷。从他以德国史上最高成本的毕业作品《诺亚方舟准则》开始,直到《2012》,“灾难”在艾默里奇手中几乎已经到达了顶峰。“艾式生存法”甚至成了电影以外的套路,比如“留意广播中的怪异电台”、“没事不要待在海上”。“我在《2012》里已经把所有能用的灾难手法全部用尽了。”艾默里奇说。《独立日》里最好看的永远是各色人等在灾难面前的反应,大场面之王当然有许多烧钱的镜头,比如把迪拜塔倒扔到伦敦眼上去。“这就像中东和亚洲掉在了欧洲上,这就是我的一个概念和想法。”

文章作者

葛维樱

发表文章5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2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英国脱欧

全球化由此逆转

211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