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中国泥潭

作者:维舟

2018-02-06·阅读时长6分钟

69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82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与他的著作《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 )

人类很奇怪,往往在面对极端复杂纠结的困境时,却愈加要求个人只能做出唯一正确的选择。在异族入侵造成的乱世中,可想会涌现出无数日常所不可能有的特殊情形(这也正是这些年代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一个恪守道德的人几乎无法在这种环境中活下来。然而,长久以来,按我们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八年抗日战争是一场摩尼教式的善恶大决战:入侵者是坏人,抵抗者是好人——抵抗得越坚决越好,任何妥协、合作甚至即便只是在斗争的态度上比较消极的人,都一律是在帮助敌人。

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算错。在沦陷区,就算是保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那些西方人,他们固然堪称英雄乃至圣徒,但在客观上,他们帮助安顿难民也有助于日军统治下的征服秩序,何况如本书所言,在当时的情形下,“顺从日本占领者是帮助中国人的唯一办法”。在战争这种极端复杂的处境中,弱者的选择很少,而且通常都不可能是那种在道德上毫无瑕疵的选择。除了自杀外,唯一能免受谴责的行为是抵抗,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在古今中外哪一场对抗入侵者的战争中,大部分沦陷区的平民都根本不具有抵抗的手段和技能,而那些抵抗的游击队固然英雄,却也不时会从民间获取粮食或经费,否则他们也无法生存下去。说实话,如果日寇当时面临的仅仅是抵抗和通敌的两类中国人,那他们的任务倒也轻松多了。

这种道德化的历史叙述最终会把自己逼到死角,因为它很难解释这样一个现象:既然投敌当汉奸分明是极可耻的事,那为什么还有人这么干?要说他们都道德败坏,但南京沦陷后那个钻营的王承典在通敌的同时却也在庇护难民。如果说他们是为了捞取个人的好处,但关于镇江案例的分析又显示,日伪组织由于经常面临财政枯竭的窘境,出任伪镇江市长的郭志诚甚至连自己的亲弟弟也无法保护,看来又谈不上有多大的好处。这样,如果仍坚持按道德话语来解释,我们就只能放弃对这些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把握,而归结为一个简单偷懒的理由:他们都是坏人,而且是愚蠢的坏人。

文章作者

维舟

发表文章3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21人

涉猎驳杂,少时沉迷于古典文学与历史,长而旁及社会学、人类学等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网红,泡沫之巅?

成为明星的“互联网+”

215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