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月寒
2018-02-06·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89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伦敦街头身穿派克大衣骑着意大利伟士牌摩托车的摩斯派青年(摄于1964年)
“文青”这个词,在中国几乎已经是贬大于褒。随着社会整体越来越轻视文化,国人对于文学或文艺青年已深刻形成“不切实际”、“作”以及“赚不了钱”等偏见。这种偏见导致了一种整体文化心态上对于“文青”的轻视。但是,曾几何时,在大洋彼岸的欧洲,文青还是一种非常“酷”的事物,在某个时代,他们发挥着自己巨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甚至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比如,英国的文青摩斯派。
摩斯派,Mod,中文翻译为摩德或摩斯,全称是Modernism或Modism,是一种起源于英国20世纪60年代的文青流派。
摩斯派最早出现于伦敦的SOHO区、东区和郊外区域。东部在那个时代是贫民区,而SOHO区却是直至今天仍然以夜生活著称的区域,充满着酒精的迷醉和冲撞,各种“任性和酷”的灵魂在其间喧嚣。而60年代,SOHO区的风气其实要比今天更加“酷”和大胆,以及没有底线。
发表文章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