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5分钟
网上曾经有一个系列视频“女儿的爸爸”,都是爸爸看到有男孩围着自家女儿转,本来平和的表情瞬间变得异常警惕,有的还带着愤怒。自从有了女儿,我发现自己也成了视频中的人物。
我带着八岁的女儿去练跆拳道,一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一看到她立刻就跑了过来,笑嘻嘻地问:“你是哪里的啊?”女儿老老实实回答:“我是某某学校的。”两个人边问边答就进了大门。第二次,小男孩已经在门口守候了:“你怎么才来啊?”第三次,小男孩又蹦蹦跳跳地过来了,还越凑越近,直往身上贴。我向前跨了一步,横亘在他和她之间。我低下头,告诉小男孩:“好好练拳就行了,别总说话。”
我知道我的行为举止很粗鲁,一个几岁的孩子也确实没啥可防备的,但我就是想让他离我女儿远点儿。说来惭愧,我小时候也愿意围着小女孩转,但此一时彼一时,今天的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小别离》剧照
总之,做了父亲,尤其是做了女孩的父亲,就多了一份担心和牵挂。有时,未必是自己谨小慎微,外界也会一直在强化这种固有印象。有一阵子,我妈就特别担心女儿单独坐电梯,因为她看到一个短视频,说一个小女孩在电梯里被人捂嘴后掳走。我说这样的事情几率太小了,而且我也不可能回回陪着她坐电梯,结果就是我被我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还有一次,我本想让女儿学着每天自己走路回家,学校确实不远,按照她的速度,十几分钟也就到了,可又有别的家长来劝:你家是女孩,还是小心点儿吧,现在天又黑得早……
有了孩子,我和我的同学、朋友聊天时自然而然会聊到教育话题。我悲哀地发现:我和生儿子的家长已经有了一道深深的鸿沟,尤其是一些女同学(对,其中就有我当年围着转过的),她们的脑回路和我的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虎妈猫爸》剧照
起初,我还真是这样想的:男孩子嘛,调皮也正常,就要有点儿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家长应该鼓励。可当某位女同学聊到她儿子班里的某个女生喜欢她儿子这件事时,那种自豪感让我瞬间觉得不对了:这是两个11岁的男孩和女孩,无论如何都太早了点吧?但她振振有词:这种事情根本阻止不了,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不过,辩论之后,我也在反思:是不是因为我家是女儿,所以不由自主地预设她一定会处于弱势地位呢?我这整天担惊受怕的,究竟是做家长应该具备的危机意识,还是庸人自扰呢?
我听说有一种“女儿效应假说”,大概意思是养育女儿能改变父母,尤其是父亲对性别角色、社会政策的看法。美国政治学家埃米莉亚·华盛顿的研究发现:当国会议员每多拥有一个女儿,其在女性权益相关议案(如生育权、同工同酬)的投票倾向显著提升约9%。后来,研究进一步扩展。在企业界,男性最高决策者在有了女儿之后,特别是随着女儿进入社会,对其生存的难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会对员工更加宽容,同时也会雇佣提拔更多女性员工。
《实习生》剧照
我女儿还在上小学,我自然不必考虑她的就业升职问题,但也在慢慢地体会属于我自己的“女儿效应”。女儿上一年级时,班主任在群里邀请家长参加周五的课外活动,还特意声明:最好是孩子的爸爸前往,因为活动器械较多,需要有力气的家长来协助。我恰好周五有时间,于是在群里报了名。当天,一共去了六位爸爸。互相打招呼之后,我才发现,其中五个爸爸在这个班里的孩子都是女儿。我们东摸摸,西看看,都想亲身感受一下女儿们的学习和活动环境。自己看过体验过,才放心,才踏实。
在单位,每逢寒暑假,有些同事会把孩子带来上班,我就主动帮忙协调出一间小会议室供他们学习玩耍。这种共情能力和对公共事务的热情,也是我做了父亲之后自我成长的一部分。让更多女性受惠,也可以说是女儿馈赠父亲最好的礼物。
《美雨》剧照
当然,共情是有边界的。爸爸管得过多,也挺招人烦的。上高中时,我们男女生偶尔会互相打电话问问题,聊聊天。那时还没有手机,全靠家里的固定电话联系,但是我们谁也不敢联系某个女同学,因为每次都是她爸爸接电话,先盘问半天,你是谁,你有什么事儿吗?盘问结束,我们也没心情了,都知道她爸爸肯定就守在电话机旁边监督着呢。
《父母爱情》剧照
说实话,我真的很不想做那样一个扫兴的爸爸。不过,谁知道呢?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还会继续陪伴女儿,尽量说服自己用举重若轻的心态去了解那些我之前未曾经历和感受过的世界。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少年新知》订阅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9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