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06·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853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梁赞诺夫导演的影片:《办公室的故事》
文 / 牧也
2015年11月30日,俄罗斯著名导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在莫斯科去世,享年88岁。消息一出,俄罗斯各大媒体均对此进行报道,以怀念这位家喻户晓的“喜剧大师”。在苏联/俄罗斯电影界,梁赞诺夫或许不是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导演,但却是他们自己的观众最耳熟能详的导演之一。有一个细节或可资佐证:自1976年起,每逢新年之际,电视台都会播出梁赞诺夫导演的名片《命运的捉弄》(1975),并且连续数十年不间断,导演也因此被戏称为俄罗斯“每条狗都认识的人”。
梁赞诺夫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求学期间,曾聆听过爱森斯坦、尤特凯维奇、罗姆等电影大师的课程或演讲,他的才华受到了爱森斯坦的注意。1950年,梁赞诺夫毕业后先被分配至苏联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几年后进入颇富盛名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并获得了独立执导的机会。
梁赞诺夫在影坛崭露头角之际,正处在苏联文艺界观念变革的重要时期。以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标志,斯大林时代结束。以此为契机,苏联的文艺政策出现了调整和松动,不少在斯大林时代遭受批判的观念和作品开始“解冻”,一批突破固有模式的优秀影片应运而生,例如反思战争、表现人性的《雁南飞》(1958)、《一个人的遭遇》(1959)、《士兵之歌》(1959)、《伊万的童年》(1962)等。梁赞诺夫的导演处女作《狂欢之夜》(1956)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这部别出心裁的喜剧片融入了大量歌舞元素,导演以戏谑嘲讽的手法表现了一名因循守旧、颟顸无知的官僚在审查新年狂欢晚会过程中的种种荒谬可笑的情景。谈及自己的这部处女作,梁赞诺夫回忆道,当时的年轻导演一般不敢轻易接手喜剧片,他原本也想拒绝,但厂长坚持要他试试。影片的拍摄过程一波三折,令初执导筒的梁赞诺夫吃尽苦头,他不得不边学边拍,有时还要多次重拍,以致大大超出预算。更糟糕的是,影片试映后恶评如潮,甚至有一家报纸刊载了这样的消息:“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一个青年导演根据一个低劣的电影脚本拍出了一部十分庸俗的喜剧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狂欢之夜》公映后却大受欢迎,年轻的梁赞诺夫一夜之间声名大噪,他说:“售货员卖给我最好的猪肉,交警原谅我违反交通规则。”也是从这部影片开始,梁赞诺夫找到了自己未来创作的方向——喜剧片。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8003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