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留学伊顿

作者:周翔

2018-02-06·阅读时长6分钟

109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14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两名伊顿公学的学生在宿舍里

在大多数人眼中,年轻的孟超已经是一个成功者了。他居住在伦敦,做投资银行的工作,是典型的金融白领。而且成长之路看上去是如此一帆风顺、履历光鲜:从伊顿公学毕业后,又先后就读于帝国理工大学和剑桥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在世俗的评价体系里,和这些名校沾上一点关系,也足以身价倍增了。不过孟超觉得,自己当初能够去伊顿公学念书,某种意义上,倒多少是因为自己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会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他还记得伊顿的入学申请过程比想象中简单许多。看过他在国内上学时的材料,校方直接给了面试的机会。“面试分两部分:一是聊聊自己的性格、爱好、为什么来英国念书这类问题;另一方面就是专业性的考察,会有老师跟你一起去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比如一道数学题,他会引导着你,看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孟超记得最清楚的是自己在面试过程中尝试了一个小幽默。“面试官问我担不担心到了伊顿没法融入他们的环境和文化,想到英国人一向喜欢排队,于是我说‘不会啊,在这件事情上,我可以jump the queue(插队),融入其中去’。老师们都笑了,对这个回答比较满意。”面试一直在轻松的氛围里进行,他没有觉得任何压力和紧张,因为他并没有特别意识到伊顿是顶级的学校;一直为送他出国念书而操心的母亲也没有特意向他强调什么,在私下做了很多准备之后,母亲只是尽可能轻松地告诉他去看看,“争取能去一所你的能力配得上去读的学校”。那是孟超人生中第一次英国之行,他和母亲坐了11个小时的飞机来参加英国几所公学的面试,除了伊顿,还有温切斯特公学和斯多中学。

英国公学接收留学生都有一些各自的规定和办法。像温切斯特公学,每年都有一定的名额,还会有一个专门的开放日,让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同时参加学校举行的笔试和面试。但伊顿公学每年并没有一定的招生计划,留学生能否插班成功,除了看个人条件是否符合学校要求、是否具有学校所看重的素质和能力之外,还要靠偶然的“运气”。孟超觉得自己就是运气不错,他去申请学校时是2003到2004年,那时伊顿正好有接收名额,面试的时候也没有碰到其他来自中国的竞争者。同时拿到了三所学校的Offer(邀约)之后,孟超的父母理所当然让他去了伊顿。“但我觉得就算是我没去伊顿,去了其他的学校,他们也会一样很开心。”孟超很强调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从小就不是刻意要达到什么目标或者一定要如何,“他们一方面很注重我的教育和成长,一方面又不给我太多压力和要求”。

文章作者

周翔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96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去英国读中学

600年的绅士养成体系

220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