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去英国读中学

作者:贾冬婷

2018-02-06·阅读时长9分钟

185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07个字,产生3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中国学生在英国私立学校海外留学生中人数最多。图为在墨尔文学校就读的3名中国学生

11月初去英国,在几位公学校长的言谈中,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是话题之一。以精英教育自居的公学校长们并不认同片中刻意标签化的真人秀设计,但仍对其中展现的中英教育差异饶有兴味。BBC的初衷是,英国在国际考评的核心科目中屡屡受挫于中国,因此试图实验把中式教育嫁接到英国课堂上。片中,5名被精挑细选出来的中国教师空降到英格兰东南部的一所公立综合性学校——博航特中学,他们被要求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英国学生。“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包括一个班50个学生的设置,让学生们换上中式的运动校服,在贴满“求实、奋进、博学、谦虚”标语的教室内上课,甚至还推行了眼保健操。课堂上的情景更是我们所熟悉的:老师在上面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不停地记笔记,像机器一样每天长时间学习,就是为了最后能够过关……正印证了片子开头旁白的预设:“中国式的教育,以绝对的权威、绝对的纪律和惨无人道的竞争而闻名……这跟英式教育简直相差巨大。”尽管遭到了英国学生强烈的挣扎和反弹,但中式教育仍在一个月后的考试中显示出优势:在数学、中文、科学三科考试中,这个中式教育实验班以10%的优势战胜了普通班的学生。当然,仅从一部真人秀中无法得出中英教育孰优孰劣的结论,也不能贴上“填鸭式”、“放羊式”的标签了之,更重要的是在比较视角下的反思与互补。

纪录片中,中国老师们一走进教室便告知学生,每个人将拥有统一的教学计划,不会有针对性的细致教育,这让适应了分层次教学大纲的英国学生们很难接受。相对来说,中式教育是一种指向大学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或者说,中学阶段的指挥棒操纵于大学,是眼睛向上看的。在将分校开到中国来的德威公学(Dulwich College)校长斯宾塞博士(J. A. F. Spence)眼里,“中国教育中的好学生,往往是某一方面特别拔尖,其他方面不行也无所谓;西方人则推崇那种什么都会一些的人,典型代表就是莱昂纳多·达·芬奇,他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作家,还对运动感兴趣”。

这其中固然有文化差异,但社会背景因素更不容忽视。中国目前仍处在财富快速流动过程中,尚未形成固化的社会阶层。“学而优则仕”、“知识改变命运”在人们心目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快捷的上升通道。可以说,应试教育是中国目前最大限度顾及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未加区分、缺乏个性的人才粗加工生产线。这在前些年大学扩招后更加显著,2014年高考录取率已高达70.3%,大学教育也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教育的人才遴选作用在弱化。即使在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统一招生进来的学生也只是应试精英。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134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去英国读中学

600年的绅士养成体系

220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