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芃
2020-11-04·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743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石痴”
明万历四十二年腊月(1615年1月),新春前夕的隆冬时节,已60岁的董其昌正隐退江南,远离朝政。一天,他收到一幅好友米万钟从北京差人送来的手卷。缓缓打开手卷,展现在他眼前的不是传统的山水横轴,也不是市井或人物画,而是由一段段单独成立的小画组成,每一段画的都是一块石头,奇绝嶙峋,纹理绵密,与其说是石,倒更像是山,旁边各附有几行题识。再仔细观看,这10段画的是同一块石头的10个不同面向。随着手卷的展开,每个面向一一呈现,这块立体的石头仿佛也被还原出来,摆在董其昌面前。
米万钟在随画的长跋中写道,这是他所藏中最好的奇石,米万钟叫它“非非石”。得到这块石头后,他很快便找到自己的好友,也是他信得过画技的宫廷画师吴彬,邀他为这块石头画幅画,记录下来,再邀当时的一众文人名士为其题跋。董其昌收到这幅手卷时,大约已是吴彬画完之后的第五年,米万钟得到石头后的第七年。
从得到奇石到邀吴彬作画,再到诸多题跋完成,米万钟既是石头的主人,更像是整件作品背后的导演一一安排好每一位在这幅长达25米的长卷上留下墨迹。如此费尽周章地为一块石头作画,这件事本身,就是前无古人的。
米万钟(1570~1628)是晚明文人,书法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在绘画上,受吴彬影响很大。而他更知名的,则是“石痴”的身份,他将自己的号起为“友石”,也是这个意思。通常来说,米万钟被认为是宋人米芾的后代,他自己也是这么追祖的,但两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亲缘关系,至今学界仍有争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米万钟崇敬米芾,并把他视为标杆和效仿的对象。米芾就是个“石痴”,他曾得到过一块山形砚台,据传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爱不释手,因为这块石头,留下了书法名作《研山铭》。
那么米万钟对石头有多痴迷?在明代王思任的《米太仆家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回,米万钟在北京房山找到一块北太湖石,“长三丈,广七尺,昂首跂足,色润声清”,喜欢得不得了,一心想把这块大太湖石运回他位于海淀的勺园(遗址在北京大学内)。米万钟雇来两辆车、十匹马和上百名民夫,花了7天才把石头拉出山,又运了5天,只走到良乡。可此时,已是人疲财尽,眼看着没法把石头运回勺园了,米万钟就近找了块田地,筑起垣墙把石头护起来,派人看守着,时常过去拜望一下这块石头,像是某种神圣的仪式。
这件事,应该是发生在米万钟遇到“非非石”之后。在《十面灵璧图》的后跋中,米万钟记录了获得这块石头的过程。非非石是贡石,也就是可以摆在桌案上赏玩,不比太湖石那么大,运输也容易得多。1608年,米万钟在南京六合做县令,非非石便是在这期间得到的。如今六合是南京的一个区,在长江以北。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与艺术顾问俞莹认为:“米万钟在六合当县令的两年经历,对于其赏石藏石的地位和成就应该说非常重要。一方面,他作为一个久居北方的士大夫收藏家,在充满石尚的江南接到了地气,收获了美石;另一方面,他的赏石阅历有了新的体验,比如雨花石,并结识了不少名士书画家,比如吴彬。这方‘十面灵璧’就是其间的最大收获。”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俞莹指出,根据题跋记述,这块非非石是从江南到江北“渡江”而来的。出产灵璧石的安徽灵璧县在南京以北,因此非非石并不是直接从产地到米万钟之手。也就是说,在米万钟之前,非非石从何处来,经过谁的手,米万钟并没有记录下来。我们对非非石主人的认知,只能从米万钟开始。
后来,米万钟回北京,就把这块石头随身带了回去。保利拍卖副总经理、古代书画专家李雪松告诉我,根据专家的推测,起初米万钟可能是把非非石放在他的另一个园子湛园里,湛园大概在现在的黄城根小学位置。那时候,勺园尚未建成,建成之后,非非石就被带去勺园,成为镇园之宝。但此时已至明代的最后时光,随着米万钟的离世和明清更替,勺园易主,原本被米万钟万般珍视的这块石头也不复存在,但这幅《十面灵璧图》却在时代的更迭中留存了下来,非非石也被永久地记录在纸面。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92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