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怡
2018-02-05·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193个字,产生2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
)
阿列克谢耶维奇迟到了35分钟——在时间观念不强的白俄罗斯,这并不算一种失礼行为。但因为前一晚她已经更改过见面时间,当我提前站到明斯克“白俄罗斯”酒店的门廊下时,依旧没有把握作家本人是否会如约前来。这种不悦和焦虑,最终被一幅极富象征意义的画面所打破:在细雨蒙蒙的斯维斯拉奇河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沿着斯托罗热夫斯基大街拾级而上,抬手向我们致意。没有专车和随从,没有经纪人,也没有熨烫齐整的大衣或名牌皮包,一切都是简单而质朴的,就像她那些粗粝深沉的作品本身。
喝下一杯加了双份糖的热咖啡之后,阿列克谢耶维奇认真地解释了迟到的原因:她从南部农村赶回,被糟糕的路况耽误了时间。她也兴致勃勃地回忆起1989年造访中国的经历,提到自己在斯托罗热夫斯基大街另一侧用诺贝尔奖奖金购置的新公寓,并表示《三联生活周刊》是第一家当面采访她的中文纸质媒体。当我提及对白俄罗斯大学、莫济里乡间乃至普里皮亚季废城的探访计划时,女作家的眼中流露出了温情。一个多小时的专访过程中,这样的眼神只有在触及那些令她由衷热爱或激动的话题时才会出现。
这不仅是一次诺贝尔奖得主叙述其人生阅历的采访,它也涉及一位苏联历史亲历者基于感性体验的反思,以及对纪实写作之形而上目的的追寻。我想起了与女作家亦师亦友的白俄罗斯文豪阿列斯·阿达莫维奇,他在1988年曾引用阿赫玛托娃长诗《安魂曲》中的一个句子来描述基于个体记忆而非观念建构的历史:“我愿将她们每个人的名字一一说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写作便是如此。
发表文章196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498人
身与名俱灭、江河万古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