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啊」的一声,日本人找到的生活美学

作者:葛维樱

2018-02-05·阅读时长36分钟

208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296个字,产生25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清水寺樱花历来是京都第一盛景。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说:“樱花若不是京都的,看了也和没看一样。” )

日本人在生活方式上的审美发达,感性堪称世界第一。审美需求,是我们阅读日本的根本动力。审美是个人化的,超越了地域与时空。中国人刚到日本总是被琳琅满目的美吸引,但多来几次难免觉得矛盾:和纸店里最受欢迎的商品是一笔笺,绘制着《源氏物语》或其他古典图案,美丽的一次性毛笔是奈良老店生产。然而电车上人人都是低头族和口罩族,“生人恐惧”就是专门为日本人创造的心理词语。日本开展的自我研究门类精细得吓人,他们对自己充满好奇,并且很早就发现不能全盘以西方哲学进行解释。“美学”这个词由日本翻译,到汉字文化里,一下子延展出一个巨大的混杂的概念,现在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

夏目漱石说:“我们生逢这自由、独立、充满自信的现代社会,却不得不去忍受孤独之痛苦。”如此强调自我重视自我,恰恰是拼命要进入大集团,依附于一个集体的另一个表现。这份孤独造就了独特的审美思想,也成为日本对于世界思想的一大贡献。

现在我们在日本吃到的冷荞麦面,下面铺着的都是竹子编的小篮子或盒子。但上世纪60年代荞麦面店大量使用的却是塑料篮。盐野米松告诉我,即使是很小的生活细节,现代的日本人也尝试过改变。塑料篮子很好清洗,经得起钢丝球刷,但竹篮就很难洗易坏,为了提高效率使用塑料篮,本来已经普及,连劈竹篾编竹篮的手艺人都改了行。但逐渐有人开始觉得,“果然还是竹篮里的荞麦面好吃啊!”本来竹篾编好后的篮子,清洗完毕,“唰”地一甩,水滴就全部甩得干净。当时能找到的竹篾产自中国和越南,在大料加工时,没有去掉竹节的环节,水滴甩不干净就容易脏。这样,全日本竹篮的生产工艺再度复兴。

文章作者

葛维樱

发表文章52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1024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日本风物记

微、秘、素、衰

369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5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