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阳
2020-10-07·阅读时长10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刘阳,来自圆明园管理处,我研究的领域是圆明园流散文物,今天很高兴为大家讲解圆明园流散物和兽首的故事。
今年是2020年,从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到今年正好是160年。160年前,英法联军从圆明园中掠夺了几乎全部的文物。因为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当年的文物清单,或者说没有当时具体文物的数据,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故宫和其他单位的估算,了解到大概损失了80万—120万件文物。这些还不算家具和门窗,光玉器、瓷器、书画等一些可以移动的文物就达到了80万—120万件。160年过去了,这120万件文物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完全地统计到它们当年的流向,或者哪怕是找到其中1/10的来龙去脉。
所以,圆明园流散物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很有意义的话题。根据我们100多年来的追踪,还有私人的收藏以及之后的历次拍卖,可以大致将这些流散文物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国境内的,这些文物当时没有被英法联军拿走,但后来被损毁后又搬出圆明园,它们主要以石刻、构件、砖石为主;还有一部分是海外的,海外文物主要是英法联军当年直接从圆明园搬走的,当然不止英国与法国,因为这些联军有的人出国,或者回到英法之后,就将这些文物进行拍卖,购买者五花八门,可能来自美国、北欧、日本。当时尤其在英军军队中的很多人,并不是英国本土的,有的是印度锡克人,有的来自英联邦国家,这些文物后来就流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包括印度的一些区域。在其他时期,包括1900年八国联军对圆明园和整个北京的掠夺,还有后来清王朝灭亡,一些家族开始变卖文物,还有很多其他各个时期,都有流散出去的文物。所以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圆明园的流散物,或者绝对是圆明园的文物,考证起来非常困难。
只有一个类型是百分之百可以进行考证和研究的,就是书画类。书画类是整个圆明园所有流散文物中唯一一类有完整记录的,因为当年乾隆皇帝在位时,他的书画作品很多,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书画收藏,所以就让当时的宫廷对这些书画进行了编撰,编了一本书名为《石渠宝笈》。
▲《石渠宝笈》
《石渠宝笈》收录了乾隆时期几乎全部的书画作品,内容包括书画的名称、作者,还有它的尺度,是轴还是卷,有多长,上面盖了多少个章,很重要的是书上都记载了储存在中国北京皇家园林的哪个地方,比如有故宫的,有避暑山庄的,有三山五园的,也有其他行宫的,这样就有很详细的记录。
我们用了将近两年时间,把《石渠宝笈》里面所有的记录在圆明园中的书画作品摘出来,整理完之后发现总共将近1000多幅。这些画的目录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只知道不到1/10的画现在到底存在哪里,有的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的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的在国外的博物馆,有的在历次的拍卖中出现,也就是说在私人手上。
但是还有近9成的书画作品,我们现在只知道它的名称,并不知道它在哪里。原因很多,有的国内外博物馆对中国的书画收藏进行了整理,并且公之于众。有些自己没整理,有些整理完之后没有公布。所以这些书画作品不能说完全都从地球上消失了,也可能还在。但是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很难找到这些书画作品的下落。
我在梳理流散文物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插曲,英国人与法国人在抢夺圆明园时抱的态度与我们中国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认为他是抢夺,是一件很丢人、很耻辱的事情;但对英国与法国来讲,他们认为这是一场战争所得,或者说这是战争的战利品,是荣誉的事情。所以,英国、法国的很多军官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不但要让后代知道这是来自中国圆明园的文物,还要把它记录下来,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刻在文物上的字或贴条,有的是在罐子中或者玉器中存放纸条,纸条上用法文和英文写着是来自圆明园的。
这些线索实际上对我们今天研究圆明园流散物的流转还是有很大帮助的。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它破坏或者改变了文物本身的性质,但是恰恰是因为这些题记,我们才能找到一小部分圆明园流散物,这一点也是在国外寻找圆明园流散文物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从现在来看,英国与法国拥有的圆明园流散物占全球的四成到五成,剩下一半由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平摊。
我在大概几年前,整理过一本书叫《谁收藏了圆明园》,在这本书中确定是圆明园的文物大概才800件左右。最近几年增加了大概200件,所以满打满算1000件左右,这意味着我们现在已知百分之百是圆明园文物的,证据链非常强的也就1000件。
▲《谁收藏了圆明园》刘阳著,金城出版社
比起鼎盛时期的80万—100万件,目前连冰山一角都没有,这个原因正如此前所说,一是没有线索能找到,第二很多地方比如大英博物馆有圆明园文物,但是没有一件文物可以确定说是来自圆明园的。
法国最多,法国的枫丹白露宫,仅这一个地方,就有将近五六千件圆明园文物。但现在枫丹白露宫并没有把这些文物一一公开,它只是堆在枫丹白露宫中国馆。虽然对外开放,但是里面的文物是叠加的,你根本无法判断和看到文物本身,它不像我们的博物馆,是一件一件严格摆放。
▲法国枫丹白露宫
法国的军室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每几年展出换一批文物,所以它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有几十件,肯定都是圆明园的,但是库房里到底有多少,法国的库房也不愿意多说,到现在自己也没有弄清楚到底有多少件文物,因为量太大了。所以像这种不定性的圆明园流散物数量还是很大的。
在国外,除了博物馆有圆明园文物,还有一些私人收藏,这是最复杂的。英国与法国的贵族和当时抢过圆明园的军官后代,要看他们的家庭情况,如果家境不好,很多文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逐渐被他们卖了,而那个时候不流行使用“圆明园”这三个字,只要是中国文物就可以卖。所以,那个时候很多圆明园的文物就以普通文物卖出去了。
还有一部分文物被一些贵族或者是底子很厚的家族保留,直到今天这些家族也不差钱,也不愿拿出来。包括英国的皇室,现在温莎城堡、白金汉宫都有圆明园文物,但这些地方第一不对外开放,第二也不允许其他人拍照,所以我们并不能掌握英国皇室拥有多少圆明园文物,因为他们也不会让你掌握。
▲英国温莎城堡
法国的文物分散在全法境内,有些贵族家庭我们私人无法靠近,除非他们家中出现变故,开始变卖文物,我们才能看到,否则很难。
最近10年,中国文物的价格开始往上走,现在已经非常高了。英国与法国的贵族或者私人收藏者看到了巨大的利益,他们开始变卖圆明园文物,所以这几年我们加快了对圆明园流散文物的研究速度,因为每年都能出现十几件、二十几件。纵观前几十年根本就没有,而且如今的资讯比较发达,所以圆明园的文物开始逐渐出现,这是国外的情况。
国内的情况更复杂。国内的文物有一小部分是在当时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夺之后,为了变现,或者是有些低级军官士兵为了换酒换饭等被变卖了,这些文物没有离开中国境内,被当时的一些文物贩子、士绅、有钱人购买,然后再拿到琉璃厂或者其他文物部门去变卖。
这些文物随着历史的变迁,有一部分后来收进了博物馆,比如辽宁省博物馆、北京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还有一些地方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都发现了圆明园的书画作品,或者是一些小型的东西。文物较多的还是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时因为英法联军在抢夺的时候,周边老百姓趁火打劫,你拿大头,我拿小头。因为英法联军对书画作品没有兴趣,他们更喜欢拿金银玉器,甚至将玉打碎了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是比较认的,所以一部分中国人趁此机会进入圆明园,拿到了一些圆明园文物,这些文物可能已经是次品,他们拿回家后估价再卖给有钱人或者文物贩子。此时,英法联军退兵,清政府已经回到了北京,这是1861年之后的事了。
在英法联军抢夺之后不到半个月,在承德的咸丰皇帝已经得到北京地区奏报说,除了英法联军抢劫,周边还有老百姓抢。此时,咸丰皇帝命令当时驻北京的军官胜保搜查文物下落。胜保带着清军在圆明园周边的村落,挨村挨户挨家搜出了10万件文物,这些文物被收进大内。
英军当时有一部分人是穿着英国服装的印度人,这些人级别比较低,英国人瞧不起,但他们打仗很英勇,因为是雇佣军,他们不回英国本土,是为钱而来,英军又没有很多兵饷发给他们,怎么办?
他们将抢来的文物全部集中,没有离开北京之前,在圆明园进行拍卖,拍卖完之后换成现金按照军衔发钱。所以,这部分圆明园文物没有离开中国,被就地拍卖,被当时的传教士、其他国家的领事等人就地购买。另外,当英法联军将玉器、瓷器、铜器和一些珍贵的文物抢走之后,那些不能搬走的文物,包括十二兽首、西洋楼全套喷水系统、太湖石、桥,还有各种各样的构件,它们保存非常完好,还有将近四成的建筑没有被烧,而且它们的雕梁画柱、家具等保存非常完好。
在1860年到1900年这40年时间,陆陆续续开始有人翻墙进入圆明园偷东西,但是速度比较慢,因为此时清军对圆明园进行管理,但是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失控,这里要说明的是,从目前来看,没有发现八国联军的军队进过圆明园。
为什么总说圆明园二次毁于八国联军?这是一个误读。史书记载毁于庚子事件,并没有说毁于八国联军。但八国联军来之后,原来的圆明园驻军一哄而散,没有人驻守圆明园。周边的老百姓,甚至当时的驻军脱下衣服装成老百姓,直接进入圆明园监守自盗,拆掉和偷走了英法联军没有烧毁或者没有偷走的文物。所以,1900年对圆明园打击非常大,但这次打击不是八国联军,是因为八国联军来了,北京失控没人管了,老百姓拿走了,当时幸存下来的很多文物都被毁坏。
进入民国之后,圆明园遗址还有大量太湖石和砖石保存下来,此时清政府已濒临灭亡,民国政府处于早期的北伐内乱,他们没有时间和工夫管理圆明园,周边的老百姓趁火打劫,开始对圆明园进行长达40年的搬运,即从1900年到1940年。
虽然一些木构建筑被拆毁,但是大量太湖石和桥涵,还有当时没有被毁的亭子、各种各样精美的构件,在这40年间逐渐被搬走,这就是全国各地出现圆明园构件的原因。
▲西交民巷87号西院内的汉白玉栏板,为圆明园旧物
在北京的中山公园,包括国家图书馆老馆、颐和园,甚至还有一些私人宅院,比如在西郊民巷,都发现了大量精美的乾隆御笔、嘉庆御笔等圆明园构件。它们都是这个时期被搬走的,有的是老百姓搬走卖掉,有的是军阀、士绅直接派人去搬的。
这个时期对圆明园遗留的文物是一个彻底的打击,导致圆明园从万园之园变成遗址,又从遗址变成废墟。
截止到1988年,圆明园遗址仅剩一块乾隆御笔,历史鼎盛时期有700多块御笔,这一块没被发现是因为字迹不清楚,没有人注意。
▲道光御笔《烟岚》诗刻石拓片
从现在看,整个圆明园流散物可以分成两部分:一大部分是早期的80万—120万件的可移动文物,还有一部分是没有计算到80万—120万件中的石刻构件、御笔和建筑小品,这些无法统计,有的砖头被砸成5块、10块,它们散布在整个北京城,几乎有年岁的宅子都会有圆明园的文物。
▲现存于西交民巷87号西院内的圆明园圆形石雕花盘
对于圆明园文物大家最关心的、知名度最大的就是兽首,实际上整个西洋楼不只有兽首,类似兽首的铜器,散布在整个圆明园,但是它们大多数在被毁之后遗失了。
从现在看,整个圆明园的流散物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统计下来,包括我自己做了20年也没有完全统计下来,我们没有账单,之前有什么不知道,所以这些文物就无法考证,但是圆明园文物的很多线索也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中国文物价值的上升逐渐浮出水面。
我们相信虽然不能完成80万—120万件文物的完整复原,但未来会有更多的圆明园文物的线索和物件浮出水面,而且速度会越来越快,每年都会新增几十件,2019年新发现了三四十件圆明园文物。
我也希望更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帮助我一起去拼凑圆明园流散物的碎片,现在是一张完美的画,被撕成了120万片,我尽可能去拼,但是一个人一生是拼不完的,也希望更多人能参与进来,一起拼,也许120万个碎片无法都拼出来,但可以拼出属于我们的局部,大家凑在一起也许至少能看出雏形,这是我对圆明园流散物的理解和期盼。
这一节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音频中涉及的图文我们可以在书稿中查看,下一节我们来讲述流散物中知名度最大的物件,即圆明园十二生肖流散物的故事。
欢迎转发下方海报
与更多人分享圆明园流散文物的故事
发表文章7篇 获得24个推荐 粉丝103人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