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怡
2018-02-03·阅读时长2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1150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2015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接受检阅的反坦克导弹方队 )
2015年12月31日下午,在北京复兴路7号的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地八一大楼,习近平主席将三面军旗交到新成立的解放军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以及战略支援部队负责人手中,宣告了1955年以来中国力度最大的一次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式开局。两个星期之后,2016年1月11日,经过调整改组的中央军委机关15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亮相,标志着始于1958年的军委四总部领导体制走入历史。而在1月17日,北京军区善后办副政委马誉炜少将已证实:该军区将改为中部战区。这意味着脱胎于苏联模式的大军区制在运行60年之后,将逐步被更集约的战区制所取代。从作战指挥系统到领导管理体制,解放军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集中体现在2016年1月1日印发的《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中。《意见》明确指出,军队改革要遵循“管、建、用”分离的原则,将过去由四总部统管的作战指挥和军队建设两大职能分离开来,军兵种管理体制、大军区制和军事行政机关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在领导管理方面,要形成“军委—军种—部队”的新模式,使四大军种司令部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从专业化角度统筹部队的训练、管理和建设。在作战指挥方面,则要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三级架构,在军委和各战区分别设置联合参谋部以及多军种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以提升部队的反应速度和实战效能。最终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并将部队总规模由230万人削减到200万人。
与此前大致以新装备、新任务为导向的军兵种建设改革和机构调整相比,本轮军改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告别了影响我国国防战略方针和军队管理、指挥体制超过60年的“大陆军主义”,按照新的国际形势和已经大大扩展的经济、安全利益,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通过将师承苏联大陆军传统的军委四总部制调整为多部门制,既能强化军委对核心职能的管理,又能整合相近职能、避免管理中的本位主义和“烟囱效应”,也是对军纪、政法建设的一次提升。新组建的15个职能部门中,联合参谋部将以“作、情、通”为核心,兼任平时的条令编制和战时的作战指挥职能;过去由四总部分别办理的军事行政事务,则将逐步转移到扩容之后的国防部。而一度由四总部统一行使的陆军管理职能,已经正式移交给新组建的陆军司令部;过去仅作为独立兵种的第二炮兵,亦升格为与陆、海、空三军平级的火箭军。四大军种地位平等、齐头并进,方有可能实现全面发展、联合指挥。各军种在训练、装备、编制等问题上,也可以做出更专业的决策。
发表文章19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499人
身与名俱灭、江河万古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