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认识“哀伤”

作者:徐菁菁

2020-09-03·阅读时长5分钟

191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68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美国哀伤心理学家罗伯特·内米耶尔(中)


哀伤不是抑郁症

哀伤这种人类最常见的情感,恰恰是心理学最复杂的课题之一。丧失和哀伤是非常私密的经历和体验,人们往往不愿让陌生人接近这段记忆,甚至也很少让自己再去触碰。哀伤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着悲伤、愧疚、愤怒、拒绝承认事实等一系列反应。因此,直到最近20年,心理学对哀伤的认识才慢慢清晰起来。

在失去至亲之后,50%~85%的人会在事件发生后最初几周甚至几个月内体验到强烈的哀伤情绪。他们感到极度的悲哀、失眠、肠胃功能紊乱、体重下降、回避与人接触、情绪不稳等,这都是哀伤带来的正常反应,但正常哀伤反应会随时间的流逝逐渐减轻,而病理性哀伤反应则不会减轻,甚至会变得更为严重,对生理、心理以及正常的社会功能造成巨大损伤。

在心理学对哀伤近百年的研究之后,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正式新增了“延长哀伤障碍”:在挚爱的人逝去6个月后,生者对逝者的极度思念仍不断地萦绕心头,不同的哀伤反应随时会被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触发。哀伤会严重损害到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及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使丧亲者难以正常工作、学习、做家务、与人交往和处理日常生活事务。根据国际统计数据,超过10%的丧亲者会罹患延长哀伤障碍,而相比其他哀伤人群,丧失子女的父母罹患延长哀伤障碍的比例要高得多。美国一项关于失去独生或全部子女的母亲的研究显示,在失去孩子的5年后,依然有多达31%以上的母亲需要频繁接受心理治疗。

哀伤常被误认为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哀伤和抑郁有很多区别。比如:哀伤的痛苦往往如同大海的浪上下起伏;抑郁症的痛苦情绪则如同一潭死水。丧亲者在哀伤中往往依然保留着自尊;抑郁症患者则感到失去了自尊和自我价值,出现自我厌恶。丧亲者在哀伤中出现的死亡想法或自杀倾向往往是因为他们希望以死去“陪伴”逝者;但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念头更多地针对自己,觉得自己无法应对压力,无法承受痛苦。丧亲者在哀伤中会沉浸于关于逝者的回忆里,并会有类似于愉悦的感觉;抑郁症患者会自我指责,思维是消极的和绝望的。

文章作者

徐菁菁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176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你有偏见吗

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

1834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