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9-02·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483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辛智慧
一、后殖民之外
一九四九年,雅斯贝尔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出版,提出了著名的 “轴心时代 ”说。此书的出版本身也可看作大航海时代的后果之一。比如就知识的形成而言,雅斯贝尔斯即非常得益于他一九三九年在海德堡认识的印度学家海因里希·齐默尔,后者为他提供了大量中国和印度的经典文献资料。十年后,雅斯贝尔斯提出,希腊、印度和中国在公元前六○○至前三○○年突然同时出现人类意识的大爆炸,他将此命名为人类的 “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 ”说颠覆了黑格尔主导的基督教历史哲学,开始以全人类为思考基底。但是很显然,如果没有关于印度和中国的知识,很难想象雅斯贝尔斯的思考会从此一层面来突破。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究竟有多少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的偶遇、挪移、拼贴和滑动所构成的?历史上有多少无名氏对这个世界的定型做出过重要贡献?即使是大航海时代以来,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在多少领域得益于全世界各民族、各肤色人群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恐怕都难以一一确证。
曾在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的《黑色雅典娜》,即是对既定世界认知模式(尤其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冲击。刘禾说得对,这本书的挑战性在于,指出了 “我们所熟悉的那个 ‘言必称希腊 ’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实际上是十八世纪以来的欧洲学者,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语文学家编出来的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故事。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持种族偏见,敌视犹太人和亚非民族,而他们生产出来的 ‘知识 ’却顽固地影响着后人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认识 ”(刘禾:《黑色的雅典娜 —最近关于西方文明起源的论争》,载《读书》一九九二年十期)。
实际上,十九世纪之后,西方的知识生产,造成了我们对大航海以来历史进程的误读。后殖民学者努力破除欧洲中心主义,帮助我们廓清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知识界对世界历史的构造方式。他们发现,“‘东方主义 ’曾替西方生产出大量的关于 ‘东方人 ’(the Oriental)的知识,西方人正是通过这种知识取得了自己对于东方的文化优势;与此同时,这个知识的生产过程又被充分地透明化,使人无法看到它本来的历史痕迹。后结构主义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的重视,在萨义德和其他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的研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些学者不仅关注某一个文化如何生产关于另一个文化的知识,并如何通过这样的知识实行文化霸权,而且还对生产这些知识的具体学科、学术、研究范畴以及学者本人的立场(文化的、种族的、阶级的、性别的,等等)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出了大量的反省 ”(同上)。正是因此,我们作为亚非拉广大被压迫地域中的一员,才必须对后殖民理论保持敬意。
不过刘禾没有进一步讨论,《黑色雅典娜》一书冲击了希腊文明构成因素单一的说法,但它并没有否定希腊文明作为轴心时代文明之一的地位。这在整个后殖民理论中,也同样如此。后殖民理论擅长讨论某一文化如何生产关于另一文化的知识,并如何通过这样的知识实行文化霸权,但却没有对这种文化自身丰富的其他面向展开足够有力的认识和批判。更有甚者,后殖民理论虽然打开了被欧洲中心主义限定了的他者,但由于过于以批判欧洲中心主义为目的,致使这个他者又沦为欧洲中心主义的对立面,或者至多不过是具有成为另一种 “现代性 ”的可能。显然,这样的结果使认知最终被封闭在了一个殖民 —去殖民的结构中,去殖民变为殖民逻辑中的反题,所谓的 “他者 ”,也必然会无形中被封死在这个反题中,受到殖民逻辑的宰制,真可谓 “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是 “他者 ”之幸,还是不幸?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0770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