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在家”:一段德国思想史

作者:读书

2020-09-01·阅读时长12分钟

78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236个字,产生6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王广州

年初以来,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在有效疫苗研制成功之前,禁足成为很多疫区国家与个人的自觉或无奈的选择。四月十八日,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公民公益组织的合作下,美国著名歌手 Lady Gaga策划发起了名为 “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一个世界,一起在家)的大型线上特别慈善音乐会,参与度与募集资金皆创世界新纪录。 

“一个世界 ”,确实,在新冠病毒面前,所有国家被还原为一个世界,所有种族被还原为人,所有区隔被还原为人类生活与命运的共同体。“一起在家 ”,为了自我,也为了他人,大多数人关上院门,居家避疫。尽管可以 “网”上教学,可以在 “线”办公,可以 “云”游天下,但如果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全部生活只是 “在家中在世 ”,那显然不是常态,而只是当代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所谓的 “例外状态 ”。在文明时代以前,人类先民尽管拥有世界,但他们没有家;所以,人类的天性需求还是要到世界中去存在,去生活,并且还要能在世界中就像在家里一样。而“在世界中在家 ”,这正是自十七世纪以来德国思想史上独特的 “在家 ”隐喻叙事所孜孜以求的理想。

较早将 “在家 ”隐喻的主题引入思想史视野的,是德国十七世纪上半叶的诗人弗雷德里希·冯?洛高。其诗集《德国格言诗三千首》中有两首意味隽永的短诗,其一为《一个世界公民》: “谁想要投身大城市,投身这个世界 /就必须在所有地方在家,并成为所有人的一切 ”;其二为《被驱逐者》: “谁拥有美德和才艺,就永不会被驱逐 /无论在哪里,他都如同在家 ”。显而易见,在现代德语成型期,通过对在世界上所有地方都能如同在家的那些人的想象,洛高超越了当时尚属狭隘的时代精神,洞见了一种现代 “世界公民 ”的远景,也成为引领此后十八世纪德国 “世界主义 ”思潮和 “在家 ”叙事的先驱之一。

到十八世纪后半期,后进的德国迎来了自己的 “哲学突破 ”和启蒙时代,赫尔德成为此一时期较早地频繁运用 “在家 ”表达的哲学家,且“在家 ”贯穿其整个写作生涯。在早期的《论语言的起源》中,赫尔德认为人类的语言就是整个地球的语言,原因之一就是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能囿居一地,而是可以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我们四顾所及之处,人类都在那里在家 ”。在《论人类心灵的认知与感觉》中,赫尔德也描述了人类探索自然的伟大进程,智者们惊奇地仰望天空,历数繁星,整个世界成为他们心灵的对象,所以他们在任何地方都像是在自己的祖国和城市一样,是“在家 ”的。追问星空的同时,人类也在大地之上漫游,当时的德国正在兴起一种科学与文化考察的风潮,赫尔德也曾在一七六九年前往法国进行过一次重要的游历;他在《人类历史哲学观念》中从旅行的角度表达了开阔的世界主义的时代胸襟,他说:“当我们踏上长长旅途,我们的心灵却常常在家。”而在《批评之林》“第四林 ”中,赫尔德从现实领域转入到艺术领域,进一步认为美学家是没有祖国的,不管是在任何一个国度,无论意大利或中国,只要找到了音乐的旋律,他们就是“在家 ”的;在他看来,音乐艺术给人所带来的精神力量足以消除地理空间上的陌生感,使人在任何地方的存在都像是在家里一样。在洛高那里,“在家 ”还仅仅意味着一种在特定地理空间的居住行为,正是赫尔德把它抽象化和心灵化了,用以表达那种无论是在空间维度还是在艺术作品的精神维度中,人的心灵都悠游自在、毫不疏离的感觉,也就是 “在家感 ”。而“在家 ”之谓也就从最初的对实事状态的描述变为一种修辞,一个隐喻,它说的是 “……像在家里一样 ”。因此,对于整个 “在家 ”隐喻的叙事谱系而言,赫尔德意义重大。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4个推荐 粉丝20770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291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