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2 总序 |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重新审视中文学习的价值?

作者:刘东

2020-08-20·阅读时长9分钟

70001人看过
领衔课程总序,统领课程脉络的刘东教授,在课程开篇提到了一个一直困扰着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问题,那就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现在设备如此好,经费如此充裕的大学,反而不如民国时期那些又简陋、又落后,经常发不出工资的学校,能培养出更具创造性的大师?在后续的讲述中,刘老师将为大家具体解释:西南联大如何在通识教育中贯彻既“自由”又“传统”的教育理念。

1.2 总序 |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重新审视中文学习的价值?

26.3MB
00:0019:08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刘东,现在我们接着上一节的内容继续讲。

上一节我们讲了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回答了“钱学森之问”,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具备如此好的硬件条件,却反而不如民国时期在简陋的环境中能培养出大师了,而且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现代化没有指望。

讲完上一节我们已经知道了,硬件条件异常简陋的西南联大因为有诸多名教授讲课,授课对象即使是很普通的孩子,却把普通的孩子们教成了杨振宁、汪曾祺、黄昆、王希季、许渊冲、何兆武等人。


▲ 许渊冲

所以这就回答了“钱学森之问”。我们会想到,如果我们还能复制当年的情况,不用很多钱,也不用盖大楼,只要有诸多的名教授,有那样一个自由的传统,而且自由的学术需要由传统的价值约束,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发动机,是我们民族未来的造血机制。

大师级学者有何特质?

这一节我继续讲述国文课和大师级的学生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联。这从表面看起来又是一个矛盾:为何授课内容似乎看起来如此初等,反而最高的成果却出自这里。例如杨振宁在读国文课的时候,他还不知道现代物理是什么,海森堡是什么,玻尔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却做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

实际上这就是教育的一个秘密,越是大师级的学者,他本科所接受的通识教育就要越扎实。这就好比建一个金字塔,做学问不是建摩天大楼,而是建金字塔,摩天大楼是地基和上层一样宽,金字塔底下铺了一大圈儿,上面只多一块砖。

所以往往很多学术大师都是浮想联翩,都是触类旁通,都具备通识的本事。例如他可以将人类学引进历史学,也可以将历史学引进哲学,将哲学引进文学,正如美国著名思想史家海登·怀特所说,历史学和文学差不多。

因为人类知识原本就应该是一个整体,好比如果五脏六腑中只有肺,只有肝,只有肾,那么人类无法生存。

现在由于人类知识爆炸,知识越分越细,导致大家只干一行,只干一行是人类现有的无奈。但最怕的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觉得这样是正确的。这样的学问一定是速成的,后劲就上不去。

我最近还看耶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说了同样的话,实际上最终你的成就是在你先前铺就的通识教育上。那么反过来说,我们就知道,这在中国估计还有困难。我们现在文理分科不是在大学,是在高中阶段。

很多孩子痛苦地给我写信,包括我们刘家的孩子,也喜欢文科,但是第一,文科可能比较危险;第二,文科挣不到钱。这两个因素叠加后致使孩子们虽然喜欢文科却迫不得已选择理科,学理科也可以,很多人去了硅谷,但即使如此,他也不热爱理科,有空就跑过来与我讨论这些事。

这就是现实的无奈,分科的结果致使职业生涯后半程后劲不足。我讲一个故事:有一天,我在清华开院长会议,开会间隙,当时的清华校长陈吉宁跑过来问我:“今晚我们请丁肇中校友,能不能来参加?”我说:“他是物理学家啊!”陈校长说:“放心,到这份儿上的人最喜欢文科。”


▲ 丁肇中

果然,当天晚上我去了之后,一大圆桌人,除了校长和我之外,中科院、北大、清华的物理学的院士也都在,只有我和丁肇中两人说话较多。丁肇中不断地问,因为两个小时时间很长,具体问题太多记不清了,但是你会发现,这样一位接近90岁的大师,以那样一种好奇心询问文科各种各样的知识。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越是这个时候,他越触类旁通,越触类旁通越要问文科问题,还有在他这样的岁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他来说也是很凸显的。

等他问完了之后,后来实话实说我告诉陈吉宁校长,我什么饭也没吃成,因为丙所的饭是分餐制的,就是一盘一盘端到我面前,再一盘一盘端走,因为我光顾着回答丁肇中的问题。

最后丁肇中端起红酒与我碰了一下,说:“谢谢你,受益匪浅。”站起来就走,一秒钟都不耽误。我很感慨,这就是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杨振宁也这么问过我,我也有这种感慨,因为他一直能兴趣盎然地保持对其他学科、不懂的事情的非常尖锐的敏感度。

培养高端人才的奥秘是什么?

与当时中国用通识教育培养出的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相比,我们现在有一个大的问题,现在的北大校长,之前也是我的同事郝平,他在做教育部副部长的时候做了一个统计,统计表明中国的教育还是很成功的。


▲ 李政道

如果中国教育不成功,中国也不会起飞这么快,当然我们国家也有“千人计划”的项目。最简单地说,用统计数字说,中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现代化发展中95%的人才,但是5%的高端人才我们培养不出来。

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杨振宁到清华后所说的,清华的学生比哈佛的好,大学一年级时你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们的高考多难,我们的中学多苦,大家有目共睹,但美国的孩子都是玩上来的。的确,清华、北大一年级的学生就素质(比如做奥数的能力)而言可能是更强的。但是哈佛学生毕业的时候和我们学生毕业的时候相比,怎么样?这就得问,这四年我们教授了什么。因为我在北大、清华各从教10年,如果我们将天下最好的学生教得不怎么好了,这是谁的耻辱,不是我们教授自己的耻辱吗。这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如果没有那样一种通识教育,以我们现在过于细致的分科,过于狭窄的知识,我们能够培养中国现代化发展中95%的人才,之后仰仗国外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给我们培养另外的5%,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更具体地回答“钱学森之问”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线。

奥秘何在?在于通识教育。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通识教育。我们最早时候说的“经史子集”,与西方的文史哲不同,你可以学文不学理,学理不学哲,“经史子集”正如人的“五脏六腑”,不可能不完整地学习。例如,冯友兰替我的老师李泽厚写了幅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冯先生是反过来书写,因为古人讲的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刚日”即单日,“柔日”即双日,意思是一天读经,一天就需要读史,这意味着你需要是通才。钱穆先生说,中国古代重通才,不重专才,一说是专才,就低人一等了。

所以中国文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严复出国后,写了一篇《论世变之亟》,其中讲到说西方人重专攻,我们中国“夸多识”。如此中国人知道了西方的秘密。

在西方现代社会本来也是注重通识,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专”的部分越来越多。“专”的部分多到什么程度?过去不能说没有一点“专攻”,大概八二开,八是通识,二是专攻,现在是五五开。

中国人以为这就是秘密,如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高中就开始分文理科,我们如今成为倒九一开,通识教育大大丧失。

换句话说,近200年来,中国由于受到西方的打击,变得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不像中国了,而是一个更加极端的西方。如此这样导致了很多问题,也导致了我们所说的5%和95%之间的差距。

因为我在北大、清华教书育人,不管怎么说,北大、清华的学生在整个中国的学生圈里也是很罕见的,他们之后到美国去深造读研究院。这是一种方式。另一种是中国大量的富商将自己的孩子送至国外,有时候从高中甚至小学就送出去。

中国的这种教育投资成为欧美大学中很大的一个产业。这样的投资为何不投给清华、北大、浙大这样的名校,因为他们有通识教育。中国过去有良好的通识教育,却说中国落后,现在西方有通识教育,却说西方先进,这其实很吊诡,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所以在国内当一个理工科的学生甚至连情书都写不了的时候,西方的大学其实还是不分专业的。我在美国王牌的文理学院教过书,美国教育的奥秘可能在300个文理学院中,他们的富家子弟往往在那里读书,它们根本没有研究生,全心全意地教本科生,而且授课的都是名教授,教授的都是本科生。

与此同时,这些文理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在曼哈顿不同,它们都在山里,校风非常好。你会发现,孩子到大学三四年级才想到自己的专业化,前面是不分专业的,文理都不分。这就是奥秘,你会在那里面看到很多中国孩子,那一定不是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因为学费极其昂贵。

我们过去认为西方专科是优势,我们学习它们;现在我们发现西方通识是优势,我们现在又去西方做教育投资,所以我们应该再恢复中国的通识教育。

代表中国文化的通识教育:西南联大国文课

我们再回到西南联大国文课。通识是什么意思?英文是“common sense”或者“liberal art education”。通识教育有没有意义?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诸神与通识》,“诸神”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分几大文明,每个文明都有一个神,所以有诸神之争。既然是这样,有没有一个全球化的通识?

我写文章说,包括19世纪著名思想家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也说,西方的“通识”是不包括中国文化的,甚至你去问到中国贩卖鸦片的那些人,用炮火攻打中国的那些人,他们学了通识教育吗?他们也学习了。

这就是我的好朋友威廉·柯比(哈佛的文理学院前院长)后来提出需要全球化的通识教育。即使连哈佛这样的学校,它的校训还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它没说与孔子为友,没说与释迦牟尼为友。所以实际上在这样一个全球多元的时代,我们还找不到一个能与全球人类共享的通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一种重叠(overlapped)方案,即我们有一部分思想是相通的,例如孔子、苏格拉底和释迦牟尼的思想有一部分是可以叠加的,但是如果叠加的部分太大,那是做不到的。

如今我们的通识教育通常是西方的通识,如果用英语教西方的通识,对哈佛的同学会显得太浅,而对中国或者阿拉伯国家、印度的学生会觉得太深。如果用中文教中国的通识,中国人会不满意,因为外国人不理解诸如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名言。

实际上,西南联大国文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这门课恰恰不是使用西方的通识教本,而是中国自己的思想。这又导致了一个很大的悬案,我们误以为中国的传统培养不出大科学家,但是反而是西南联大教出了杨振宁、黄昆,这是怎么回事?


▲ 西南联大

我们应该考虑到,实际上通识教育是自由发展心智的机会,在这个自由发展心智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母语教育。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说“语言是你存在的家”,你的心灵有多丰富,先看你的语言有多丰富。如果你只是掌握了一二百个单词,即使你说你的心灵很丰富,我不反驳,但是你如何表达出来。

全世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母语(mother tongue),你的母语有多丰富,你才有多丰富,因为其他语言是别人建立的,你的单词量不够,你的语言就不够灵活。

通识教育很大一部分是自己母文化的教育,你通晓自己的母语,你的心灵才能丰富,心灵丰富了,自然而然心智就开了,开了之后无论你学化学、物理还是文学、历史,实际上,你都有一颗强大的心灵。

这就是西南联大国文课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大家不要误以为传统和现代化完全是冲突的,它也可能是冲突的,也可能正好是对接的,关键在于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西南联大国文课”的书和我们这档专栏都要去感受。

如果下一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愿意组织全世界的大学者去共编一本或者一套通识教育课程,我想印度的、阿拉伯的、中国的、拉美的、英国的通识教育都会有同有异。“同”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共同讨论,但是“异”的这一部分就是用各自的母语充实各自的那一部分。如果通识教育只说“同”的一部分,会很薄、很少,如此这样就不能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去不断地增加人类文化的内容。

所以“西南联大国文课”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通识教育,它是以中文为母语的人的最为关键的通识教育。只有将这样的通识教育结合诸如对莎士比亚、索福克勒斯、柏拉图、修昔底德的认识,才有利于一个人完整的心智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国学和国文的基础之上,再通过母语教育的深入教学,才能谋求我们下一代人的心智发展,这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造血机制,才能种下中华民族长久不败之因。

我们总说“伟大复兴”、“中国梦”,如果你不去种不败之因,不让中国人的心智都发展起来,那么这些都是空想。这就是西南联大国文课的意义。

当然这一部分是我讲的导论,大家还可以翻阅书中我写的导论,还可以聆听我们的课程。接下来我的一批弟子,他们都是我在清华国学院培养的非常优秀的中国后起之秀,他们会一课一课地讲示范性的例子给大家听。虽然不是当年魏建功、罗常培他们自己讲授的,但这些老师也都是清华国学院的弟子,换句话说也是王国维他们的再传弟子,也是非常优秀,所以我郑重地将他们介绍给你们。

欢迎转发下方海报

与更多人一起听民国老课本

走进西南联大的国文课堂

文章作者

刘东

发表文章25篇 获得56个推荐 粉丝278人

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西南联大国文课

和汪曾祺、邓稼先一起读民国老课本

161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2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