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战争叙事中消失的日本“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08-12·阅读时长14分钟

290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064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45年9月26日,日本战败后,大批士兵在东京街头等待复员


文/王升远

日本帝国不止一副面孔

作为大学教员,在与学生们讨论战争相关学术议题时,我发现一些优秀的学生常会熟练地运用现成的理论工具、后设立场进行评判,而不顾历史语境,对理论的限度、射程也缺乏必要的警惕与检省。他们往往懒于小处着手,人事脉络尚未理清,结论却早已准备就绪。长此以往,一个比较让人忧心的后果是,我们不断生产着概念、术语、体系,但历史中的“人”却被弄丢了,历史也被人为地简化了。近些年我的研究工作,是试图通过搜求大量的一手文献和文本细读,以“带有日期的判断”(鹤见俊辅语)在细节层面读出史料文献所负载的历史信息。

在大众传播的层面上,日本帝国容易被描述成只有一副面孔。看惯了抗战剧的读者,对所谓“日本帝国主义”的认知或许也是比较脸谱化的。但实际上日本帝国内部权力构成极为复杂,毋宁说天皇、政府、军部、枢密院、贵族院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冲突使得近代以降的日本历史常常充满了不确定性,最终使得帝国盛极而崩。我想借助一些文史材料从底层、周边的维度,与各位一道窥探这种“复杂性”。

首先是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层面。在东条英机指挥战争期间,有一股力量认为再这样下去战争会走向失败,他们希望重新组建以近卫文麿为首的内阁,其中,细川护贞就属于这一派。他曾在日记中抱怨,“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国民还只是一味地中饱私囊以满足一己私利,不支持国家”。(细川护贞:《细川日记》)作家大冈升平在《莱特战记》中提道:“近代国家一般必须依靠由国民组成的军队。但是,国民除了国家利益之外,也有追求个人利益和家庭幸福的权利。所以,当国家无法保证士兵的参战条件时,军队就不得不下令投降。”

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指出,日本人之所以不愿意承认战争责任,与征兵制有关系,一些人认为自己并非自愿参战、杀人,而是被国家硬拉去的。思想家鹤见俊辅就曾有过逃避兵役的小心机。事实上,明治以降,征兵就一直是个让日本官方和民间头痛的事情。民俗学研究显示,有些地方甚至将征兵检查视同成人礼,这几乎就是一种道德绑架。一些神社和寺院还推出了专门的“逃避征兵”灵验符,许多妈妈和奶奶就会慕名前来参拜求符。由于入伍参军的中签率是1/30,大家都希望“幸而不中”,但是这些真心话在村里是说不出口的。战后曾任东京大学教授的历史学家田中正俊战时曾经“学徒出阵”,作为二等兵入伍,后转为航空兵,在菲律宾战场险些丧命。他回忆自己战时在医院的见闻时称:“他们(受伤濒死的日本兵——引者)最后的话——大多是‘我有孩子,我不能死啊……’这些对家属牵挂的话。”(《战中战后——战争体验与日本的中国研究》)

其次是帝国内部的民族问题。最后是军队内部的阶层问题。经济学家小林昇曾经作为下等兵在南方军总司令部服役。他透露说:“以寺内(寿一——引者注)总司令官为首的一些参谋及将校们,却分别住在西贡、堤岸等地有着漂亮的庭院和配有勤务兵的住宅里,从那里乘车到司令部上班。工作的时间大约是从早上9点到傍晚5点左右。这些人表现出充满明快自信的神情和态度,穿着与南方气候相适宜的各种各样的非常漂亮的军装,夹着上等皮包,进出于司令部所在地高级中学的大门。我所在的这个编成班的工作……虽然工作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涉及战事,但一向不曾伴有战争的现实感。那是与整个作战分离出来抽象化了的工作。在这里,山川、河流或者城市,几乎连名字也不曾出现过。”而与这些在优雅的办公场所遥控战争的高级将领不同的是,底层的中下级将校、士兵则不得不在最前线风餐露宿,出生入死。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14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隐秘的美食

湛江 绍兴 开封 凯里

1598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