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指南(七)

作者:爱乐

2020-08-08·阅读时长10分钟

111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299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德〕埃德温•菲舍尔

刘昕  译/注

第五章 诠释者

不消说,艺术家对特定作品的诠释既取决于他的出身,又取决于他所受过的教育。他个人的感受与性格也在演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相信最深刻的影响往往来自钢琴大师们的演奏范例。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会谈及一些钢琴家,我无意评判他们诠释的好与坏,只是想用只言片语谈谈我对他们的认识。正如我在前文中所提到的,车尔尼在钢琴演奏上有一套方法,这套方法中有不少内容源自于贝多芬本人的演奏与性格。李斯特的演奏有极大的可能承袭于此,他所诠释的版本富有个人色彩,但是并不完全合意。他的后继者中包括欧根•达尔伯特和汉斯•冯•彪罗 ,这两位都是我亲身聆听过的大师。冯•彪罗是一位极富智慧的人,他有着极强的个性。在普罗大众仍然缺乏音乐启蒙之时,他一度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彪罗深知听众的水准,因此,在他的音乐会上会分发听众指南,而他则会把自己的信念显眼地(加下划线)摆在指南上。在演奏一些名气较小的作品时,他养成了连续演奏两遍的习惯,其中就包括伟大的第106号奏鸣曲。他演奏的《迪亚贝利变奏曲》是无价之宝。欧根•达尔伯特的工作重心则更多放在演奏事业上。他健康而又精力充沛的演奏风格,为我们所有人都树立了榜样。需要注意的是,达尔伯特的演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意大利风格,只有贝多芬本人的注疏才是最具指导价值的。卡塞拉也值得被提及,因为他是当代音乐家中的代表。

阿图尔•施纳贝尔 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因演奏者本人非凡的智慧而显得格外有趣;他的演奏是极佳的启蒙范本,如果仔细研习的话甚至可以代替大师本人的教诲。有时,必须承认的是,他又走得太远了,特别是他对每一个颤音,每一个延音,甚至两个乐章间的休止,都要求分毫不差地精确。如果对每一个延音都严格数拍的话,那么演奏将变得全无自主性。不过这并不是施纳贝尔的全部,当无拘无束地弹奏时,他会完全沉浸于作品的精神之中,这种演奏总能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如果只是把预先准备好的演绎一成不变地再弹奏一次,那么这些艺术家们绝不会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他们之所以能有这般影响力,正是因为在演奏中,他们选择臣服于自己的想象力。很遗憾我们没有布索尼版本的贝多芬奏鸣曲的录音,他的处理是所有演奏者中最私人化且最为独立的。在他演奏的巴赫作品中,通过分析他对第106号作品中的赋格曲的处理,我们也可以发现他的这些特质。

每当我聆听达尔伯特和其他伟大钢琴家(雷格,巴托克 )的演奏时,我总是好奇于他们在演奏中所展现出的惊人的音乐美感与内在逻辑是如何达成的。我意识到,正是他们对于和声进行清晰的认识造就了那引人入胜且令人信服的演奏。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去刻意地表现什么,但当转调真正开始时,则要求我们显著地强调和声进行。和声进行能够引导我们熟练地在调与调、作品的一个部分与下一个部分之间移动。作品的有机发展性也通过它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它也能将那些具备创作力的诠释者与那些缺乏创造力的表演者区别开来。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7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回到马勒的时代

896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