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燕
2020-08-02·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77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7月20日,刘劲梅在綦江河边,这里的河水平时是清亮的绿色,但今年6月中旬以来,因为暴雨,河水一直处于浑黄状态
口述 /刘劲梅 记者 /王海燕
摄影/黄宇
重庆綦江五岔水文站的刘劲梅就是其中之一,从高中毕业后,她就跟随父母的脚步,进站工作,见证了水文测量手段数十年的变迁,也在即将退休的最后一年,见证了綦江河水上涨到历史新高。以下是刘劲梅的口述:
偏僻的站点
我父母都是原来四川省綦江县东溪水文站的工作人员,跟水打了一辈子交道。1983年,我高中毕业后也进了这个系统,被分配到綦江五岔水文站,现在属重庆市江津区管辖。五岔站距离綦江与长江的交汇口只有40公里,1940年建站,是重庆最早的现代水文站,也是国家一类水文站。
綦江发源于贵州北部山区,覆盖流域超过5000平方公里,中上游都是中低山,过了綦江县则属于浅丘,自古以来水灾都比较严重。不过长江上游山区的洪灾跟中下游平原不一样,这里的洪涝一般出现在河流两岸的低洼城镇,呈线性排布,支流下游区域则经常被长江顶头淹没,意思就是长江干流涨水,往小河里面灌,淹没城镇,俗语说“大河涨水小河满”,就是这个意思。
除了河流沿岸的低洼城镇,一般农民居住的山区更容易出现塌方断路之类的次生灾害。我父母曾经工作的东溪水文站,站址原来在河边,周围全是吊脚楼,很繁华,但地质条件不好,曾经下雨时有过巨大的石块从山上滚落,虽然没有砸到房子和人,但的确非常危险,所以后来整个站点就搬到镇上了。
水文站需要测量的主要包括河流水位、流量、含沙量,以及当地的降雨和蒸发量这几项,其中河流水位、流量和含沙量是必须要到河上去测量的,所以东溪水文站的员工,现在每次测量都要走上二三十分钟,很不方便。五岔水文站站址的地质条件更好一些,站点跟测量地点一直在一起,但也很偏僻,在江津区贾嗣镇五福村,距离最近的场镇都有2公里,早期水文站周边也没有居民,只有孤零零一座站。
发表文章133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