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振平
2020-07-28·阅读时长6分钟
三联中读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谁塑造了我们·第二季”音频课程,我是潘振平。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林则徐主持翻译《四洲志》以及魏源根据《四洲志》开始编撰《海国图志》,这一节我们来讲当时另一部重要的著作《瀛寰志略》。
在魏源为《海国图志》一书收集资料的时候,一个在东南沿海任职的清朝高级官员也开始了自己关于海外历史、地理知识的探索,他就是徐继畬。
徐继畬比魏源小一岁,比龚自珍小四岁,他们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徐继畬是山西人,他的仕途比较顺利,他父亲也做官,虽然官做得不算太大,但也是官宦人家。徐继畬道光六年中进士,从道光十八年鸦片战争开始前夕到他在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任职十余年,官至福建巡抚,现在的省级大员。
他是一个内地人,本来没有那么多机会去了解海外的情况,他编写《瀛寰志略》得益于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道光二十三年年末,徐继畬已经当了福建的布政使,因为五口通商,他在厦门见了英国首任驻厦门领事纪里布,和他商谈怎么开口岸。他们会谈时担任翻译的是一个美国传教士雅裨理,雅裨理的知识面比较丰富,在印度、东南亚这一带传教多年,学会了中文。按徐继畬的说法,他还会讲福建话,很难懂的一种方言。在和领事谈论开口通商的时候,徐继畬就问起了一些关于外国地理方面的知识,越说越多。
徐继畬自己关于雅裨理的记录比较简单,说他是一个”西国的多文之士“。徐继畬从雅裨理手里看到了外国的地图册,刻得非常精细,就临摹了十余幅,每一幅都询问雅裨理,然后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雅裨理介绍得更细一点,他说徐继畬在道光二十三年年底在厦门跟他多次见面,是他迄今遇见的最喜欢提问的一位中国高级官员。雅裨理有传教使命,除了给徐继畬提供地图册,还给他《旧约圣经》、《新约圣经》。
▲徐继畬所书对联
雅裨理提供了知识、地图册,徐继畬在询问过程中自己也读书、写作。这是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徐继畬做得很辛苦,但他一年后(道光二十四年)就写出了《瀛寰志略》最初的稿本《瀛寰考略》,以图为中心记载、排列知识。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他写成了《瀛寰考略》两卷,但这本书没有刊印过,手稿本现在还存在,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舆图考略》,《瀛寰志略》这个名字出现得比较晚。
《瀛寰考略》收录了世界各国地图二十八幅,基本包括了当时的整个世界,徐继畬还翻阅了很多中国人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从《瀛寰考略》到《瀛寰志略》的过程中,他应该也读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他在《瀛寰志略》自序中描写这个过程非常累。
余则荟萃采择,得片纸亦存录勿弃。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
徐继畬碰到外国人就问,当时驻福州的领事叫李太郭,他也不断问,包括李太郭的太太会画图,他有很多地图是从那得到的。他负责当时的通商事物,所以会见到很多外国人,他在书中提到了好几个人的名字,如甘明等。这种探索使徐继畬大开眼界,也越来越有兴趣,掌握了当时比较新的外国知识。
道光二十五年,一个英国传教士从英国领事阿礼国处得到了徐继畬的消息。“他会一连好几个小时谈论地理学,对西方的政治和地理异乎寻常地精通,对欧洲政治的全过程有普遍了解”,这是当时的外国人对他的评价,这一评价相当高。和徐继畬接触、交往的同僚、上司,对他这方面的知识也很推崇。道光二十八年,在他们的支持下,徐继畬就把从道光二十三年到二十八年这五年来日积月累的文稿整理成书,定名《瀛寰志略》,正式地刊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瀛寰志略》的主要版本。
徐继畬知识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与外国人士的直接接触,二是收集、阅读外国地图集以及西方人士的汉文书籍,三是中国的官私文献,在介绍东亚、南洋、印度、西域等地区的部分,他较多参考了中国传统史书。这使得《瀛寰志略》在世界地理研究和介绍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来说,《瀛寰志略》是一本代表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世界地理著作。它的成就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它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当时世界各大洲、各地区的情况。全书一共分十卷,卷一、卷二分述地球的基本知识和东亚、南洋以及大洋洲,即澳洲的情况。《世界地理百科全书》里介绍了澳洲,但林则徐翻译《四洲志》时全部删掉了。《四洲志》里介绍了三十多个国家,魏源的书全一些,但最全的是《瀛寰志略》。卷三为印度和西域各国的概况;卷四到卷七介绍“欧罗巴”,就是今天欧洲各国;卷八叙述非洲,比较简单;卷九卷十介绍南、北美洲,重点是美国,这是书的一个基本面貌。
第二,《瀛寰志略》初步吸收了某些近代地理学的概念,分为四大洲、五大海(现在的五大洋),已经注意到了大陆、海洋的区别,也不再使用中国传统文献中的东南洋、西南洋、大西洋、小西洋的概念,而魏源的《海国图志》还在使用这样的概念。尽管徐继畬本人没有认识到这个概念的价值,但由于书中已经在运用,所以《瀛寰志略》对地球概貌的介绍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上。
第三,《瀛寰志略》重视地图的作用,全书以图为纲展开叙述,共收图四十二幅,包括东半球、西半球全图和各洲、各国的分图。地图都是临摹西方的地图册,虽然比较粗糙,但是勾勒的大致形状和位置比较准确。它的问题是缺少经纬线,但基本形状比较准确,跟以前的图基本不一样,以前的图,包括明末利玛窦传过来的图都是有问题的。地图是表达地理知识最直观的工具,准确的地图会给人正确的地理观念,包括方位,实际状况等。这是《瀛寰志略》能第一个对世界有比较正确认识和叙述的重要原因。
▲《瀛寰志略》中所绘地图
第四,《瀛寰志略》的著述态度严肃,纠正了国人对外部世界不少错误观念。在中国传统的外部世界知识体系中,有关各处奇异人种、风俗和物产的记载占了很大比重,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撰修的《古今图书集成》,里面还有一臂国(国民只有一条胳膊)、三身国(国民有三个身子),视为“边夷”,列为“西方未详诸国”,认为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记载得不是很详细。这些传说的长期存在成为人们正确观察、对待海外诸国的巨大思想障碍,文人墨客谈到海外,就对这些奇异的东西津津乐道,等同于猎奇。《瀛寰志略》纠正了这种看法,书里没有这些东西。此外对民间存在的一些错误地理观念,书中也做了力所能及的考订。虽然考订不一定都对,但这种求实、求准的探索精神保证了他所介绍的地理知识比较准确、可靠。
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是士大夫的语言和思维论证方法,比较全面、正确地介绍了世界各国,使中国人有关天下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它告诉人们外部世界并不是扑朔迷离,只能存而不论的一片混沌,而是划分为若干大和洲海,完全可以了解、掌握它的全貌。海外诸邦也不是神秘莫测,而是与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历史沿革和疆域的国度,把关于外部世界的新看法告诉国人,并在人们面前展现新世界的各个方面,这正是徐继畬《瀛寰志略》一书对时代最重要的贡献。
《瀛寰志略》与《海国图志》这两部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当事人就开始有这种比较,他的主要看法是《瀛寰志略》比较精准,而《海国图志》比较广博。如何比较《瀛寰志略》与《海国图志》,前人都有议论,我们不能说优劣,一般认为魏书广博,徐书简明,推崇《瀛环志略》“体裁较整”,“言核而意赅”。这是从两本书的编写形式上评判。就思想性而言,《海国图志》显然要高明,因为《海国图志》揭示“师夷制夷”的命题,梁启超说其“支配百年来之人心”,而《瀛寰志略》不是一部以思想深刻著称的作品,书中的按语、考订文字和就事论事的感慨居多,在如何应对西方侵略的问题上没有明快有力的回答,但在叙述的明晰、考订的严谨、资料运用的准确方面,《瀛寰志略》略胜一筹。
《海国图志》几经增补,在介绍世界各国时把能得到的有关记载几乎一并辑入,纲目较乱,差误不少,没有经过仔细的选择、考订,可以说是一部未及精雕细琢的资料集;而《瀛寰志略》集中叙述世界各国的历史和地理,对收集到的资料予以消化,故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是一部精心编撰的著作。在我看来,其在世界地理研究和介绍方面的成就超过了《海国图志》。
这一节我们主要讲了徐继畬如何撰写《瀛寰志略》以及《瀛寰志略》在介绍世界地理方面的主要成就。下一节我们就会涉及当时这几部地理学著作所形成的“开眼看世界”思潮的主要内容。
如果你对本讲内容感兴趣
不妨保存(截图)下方海报图
分享至朋友和朋友圈
发表文章7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61人
国家清史编委会委员、传记组组长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