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诗歌里的成长

作者:徐菁菁

2020-07-15·阅读时长7分钟

727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00个字,产生6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7年8月31日,南京一所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在夫子庙举行的写作仪式上写书法,读新书

口述/王婷婷(四川绵阳市先锋路小学语文老师)

我从2009年开始当老师,职业的起点可谓顺风顺水。我带的第一个班级整体素质优秀,又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做搭档。几年来,班级评比、赛课、获奖、发表文章,我样样都走在前列。不想,老班级毕业后,2014年,学校对我这个“优秀班主任”委以重任,安排我接手了二年级的一个困难班。这个班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将近20个孩子来自离异家庭,还有两个智力缺陷比较严重的特殊孩子。班级的各项常规表现都比较差,尤其是课堂纪律糟糕,除了运动会,几乎不能获得任何评比的优胜。

在接手班级的第一年里,我绞尽脑汁想要镇住这帮“匪娃”,但一切尝试都失败了。班级如同一盘散沙。每天,我疲于应付其他班级学生的告状、各种各样的通报批评。有时候,还要被校长约到办公室谈话。每当这时候,我身体的每个细胞会颤抖,心里立刻涌现出两个问号:谁又犯了什么事儿?啊,哪个匪娃儿又给我惹事了嘛,真是气人哦!还有领导问:王老师,你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不是差别也太大了?那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一个普通教师的悲伤》,用了三个可悲的词来形容自己的心境:失望、放弃、无语。“我深深地感受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说你去努力,你用心、你用情就行的。”我感慨,“彼此不是彼此的‘菜’的时候,你的任何作为,你的任何努力,你的任何用心、任何用情,都毫无用处!”

在痛苦的自我否定和职业否定之后,我还是不甘心浑浑噩噩地把班级带到毕业。我问自己:问题到底在哪儿?在接手这个班时,我心里还想着另外一个“优质”班,那个班全班家长曾联名写信想让我留下。我只想与眼前这些匪娃擦肩而过,工作激情全无。那时,加拿大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我意识到,这一年的焦虑和痛苦其实有很大部分来自过去荣誉建立的虚荣心。当我陶醉在荣誉的光环里时,就是疏离学生的开始。自己再也不愿蹲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打量世界了。我想要做出一些改变,可是怎么做,并没有找到答案。

文章作者

徐菁菁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34个推荐 粉丝176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

回到母语,我们的方法论

1479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