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住在上海武康大楼

作者:薛芃

2020-07-09·阅读时长8分钟

352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045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上海武康大楼(于楚众 摄)


一栋有集体记忆的大楼

武康大楼在淮海中路的一个六岔路口上,淮海中路跟武康路之间有个30°夹角,恰好把大楼夹在尖角处,耸立在街头。红砖立面,欧洲古典折中风格的建筑样式,既古典又现代,与周围的建筑都不一样,大楼像一把利刃卡在这个街角。但武康大楼的“刃尖”是圆润的,不那么锋利,纽约曼哈顿也有一座样式类似的“熨斗大楼”,“刀刃”更锋利些,在第五大道和百老汇大道的一个三角形交叉口上。这两座大楼都建于20世纪初叶,前后相差22年,如今已是纽约和上海的地标建筑。

沿着淮海中路往大楼走去,慢慢地,身边的游客似乎都在朝这个方向汇去。来上海旅游的人喜欢来这栋大楼看看,再顺便去一趟对面的宋庆龄故居。

武康大楼的底楼是骑楼样式的,一个一个拱门隔出一条走廊,如今开着咖啡馆、书店和几家小铺。时间倒回到民国时期,因为地处法租界,面包房、西饼屋、咖啡馆、洗染店、理发店这些西式的小店都开在楼下,住在楼里的高级白领们一下楼,便可享受到一系列来自欧洲的生活方式。大楼初建时,有一家紫罗兰理发店很有名,50年代入住的林江鸿记得,理发店的老师傅说他在店里见过蒋经国,“大氅笔挺,样子非常神奇,进来先跟大家打招呼,问好致意。”当时的宋庆龄故居叫中信局招待所,蒋经国到上海“打老虎”就住在这儿。时过境迁,一楼的商铺换了一茬又一茬,从咖啡馆到粮油商店再到咖啡馆,武康大楼见证了上海近百年的社会变迁。

走进大楼里,大厅的格局和气氛都很“曼哈顿”,这让我突然想起前不久很火的短剧集《现代爱情》,第一集,纽约一栋公寓楼的门厅里,门房大叔见证并陪伴着一位女住户成长、恋爱、失恋到最终幸福。武康大楼里想必也有类似的故事发生过,只是我们无从得知。

顺着楼梯走到二楼住户区,一踏入走廊,一股淡淡的老人味弥漫在空气中,那是一种把所有生活方式和物件都内化成习惯的味道,有点没落的、陈旧的,由时间堆积而成的味道,这是在新楼中闻不到的。


武康路街景(于楚众 摄)


如今,武康大楼里仍居住着143户住户,楼里住户的流动性不大,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住进来的老住户,也有一小部分近些年来或租或买的新住户。住在大楼里的是怎样一群人?他们的生活与武康大楼的变迁密切相关,而武康大楼的变化又与上海建设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这些住户的个人故事是否可以串联出某种集体记忆,来讲述大楼乃至上海的历史?带着这样的疑问,上海的资深媒体人陈保平与作家陈丹燕从六七年前开始了一段对武康大楼的探访之旅。他们采访了多位住户和物业、房管员、规划师等,最终结集成一本武康大楼的口述史《住在武康大楼》。

1924年,武康大楼建成,那时候它叫“诺曼底公寓”,由当时赫赫有名又财大气粗的万国储蓄会所属的“中国建业地产公司”投资兴建。旧上海不少西式的楼房都是这家公司的产业,现在还能在这些房子上找到写有“I.S.S.”的标志。起名“诺曼底”,与那场发生在1944年的“诺曼底战役”并无关联,根据陈保平与陈丹燕的讲述,这家建业地产公司在上海的公寓与住宅小区,都喜欢以法国地名命名,用“诺曼底”这个法国西北部的半岛命名,多半是因为整栋大楼很像一艘劈波斩浪的大轮船,建设在当时的上海,更像是一艘来自西方的“登陆船”。

因此,武康大楼的建设背后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大楼开建时,法租界在上海已有70多年的历史。《上海法租界史》中指出,武康大楼的位置,“恰是在法租界与公共租界的界线处,武康路这块三角地原属于公共租界,是法商通过美商辗转购到这块地块,设定建筑居宅,再由法商投资。其建筑武康大楼的目的,表面是建筑宅居,解决增多的侨民包括法租界管理、官员的居住问题,而其向公共租界渗透、拓展的用意也是很明显的。这种功利目的,决定了这幢大楼的使命和使用限制,也影响到大楼的设计,以及竣工后的管理使用”。

整幢大楼是按照西方高级白领的生活方式和需求来设计的。陈丹燕告诉我,楼内只有把角处有稍微大一点的户型,其余都是小开间,基本上只够单身和年轻情侣居住,并不适合有孩子的家庭。建设之初,每户的厨房、卫浴、热水器就一应俱全,而且在每家门背后都装有一个可折叠的烫衣板,是那些西装革履的精英人士的必需品。如今,这些烫衣板很多都不在了。

文章作者

薛芃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92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动画教给我们的自由

国漫新生,年轻的想象

1130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