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 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宋元时代的艺术与日常生活

30 | 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宋元时代的艺术与日常生活

作者:黄小峰

2020-07-02·阅读时长11分钟

15158人看过
Mute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Loaded: 0%
Progress: 0%
Stream TypeLIVE
Remaining Time -0:00
 

30 | 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宋元时代的艺术与日常生活

29.2MB
00:0021:15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艺术史》第30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三幅画来浮光掠影地了解了下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如果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宋代的话,可能会看到宋代人和我们类似,正享受着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甚至我们今天发达的快递、外卖和搬家服务,在宋代也有了雏形。闲暇时看看书,喝喝茶,点点香,挂挂画,听听戏。条件好的还能在乡下有一片地,盖栋小别墅,有空了去住上一会。这既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少人的理想,也是宋朝人的幸福生活。在这种美好生活里,艺术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一看吧。

瓷器中的口福和眼福

民以食为天。生活生活,首先要讲讲“吃”。对于吃,宋代人可以说是食不厌精。虽然美食都留不下来,但是从那些曾经装过丰盛食物的精致器皿里,我们也许可以追寻到蛛丝马迹,去感受精致美食带来的幸福感。

走进任何一个博物馆的宋代展厅,眼光所及,必定是各种瓷器。如果把展柜里冷冷的瓷器,还原到鲜活的生活场景中,可能会是这样的:这个定窑的白瓷盘,是装青菜豆腐好,还是东坡肘子好呢?那个景德镇的元青花大瓷盘,盛一份大盘鸡怎么样?不要觉得这是玩笑话。看一下台北故宫藏的一件传为宋徽宗的《文会图》就会一清二楚。画面的中心是至少12个人的园林宴会,黑漆大方桌上摆着大大小小各种餐具。除了瓷器,还有金银器。看样子是吃得差不多了,除了大的鎏金银盘里的水果没有动,白瓷盘里的菜品都光盘了,桌上摆着可以温酒的青瓷酒注子,酒可能也过了三巡了。旁边的仆人正在给大家准备茶盏饮茶。

文会图

唐代的时候, 瓷器有南方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白瓷两个大的系统,这已经是一种品牌意识了。在这个基础上,宋代的瓷器生产遍地开花,后世甚至从中评选出了“五大名窑”。如雪的白瓷以“定窑”最著名,定窑的窑址,也就是核心的烧制区域,在河北定州,也就是今天的曲阳一带。 

定窑白瓷

青瓷种类更多,颜色变化也更微妙,南北方都有烧制。曾经的越窑青瓷在宋代的浙江发展出了龙泉窑。而北方的青瓷有河南的“汝窑”和陕西的“耀州窑”。汝窑青瓷号称“雨过天青”,颜色十分雅致,在北宋的时候,也是皇家最常用的瓷器。而耀州窑的青瓷颜色更为沉着,带有一点黄褐色。

北宋汝窑 莲花氏碗

除了青、白两种为皇家所喜爱的典雅的釉色,宋代还大力发展黑釉、褐釉、绿釉,大都是民间的日用品。宋代是技术上不断进行探索的时期,出现了“窑变”的新技术,指的是烧制时温度的变化导致瓷胎上的釉色相互融合,发生不可预测的自然变化,产生出大红、玫瑰红、紫罗兰、深绿等异常鲜艳的颜色。独树一帜的是“钧窑”的窑变瓷,窑址在河南禹州。钧窑最著名的不是饮食器,而是大型的花盆。其中有一种玫瑰紫海棠式花盆,可能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估计不少朋友的家里还有这个花盆的仿制品吧!

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瓷器既可以看,也可以摸。比如,定窑白瓷猛一看洁白无暇,但仔细看的话,在盘子或者壶的身上有淡淡的划痕,显现出花卉等装饰图案。这是一种特殊手法,在瓷胎上用工具薄薄的剔掉一层,刻划出纹样。在光照耀之下,图案就会显现出来。瓷器的高温烧制,会使得釉的表面因为收缩的不同而出现细小的裂纹,称作“开片”。汝窑的开片细密,有如冰面上的裂缝,被称作“冰裂纹”。但宋代的“哥窑”则是以大片的裂纹著称,看起来好像瓷器表面裂开了一样,当然,摸起来是完美无瑕的。宋代人在视觉和触觉上把瓷器的审美推向了极致。这种特殊的开片趣味在后来被不断地模仿,明清时代,常形象地把这种瓷器称作“碎器”。

汝窑青瓷冰裂开片轴印泥盒 陶瓷粉盒胭脂盒

汝窑、定窑和哥窑,在宋代都曾作为官窑,烧制皇家和官府的用具,讲究经典的青白色系。而大量流行于普通民众中的瓷器,则追求酷炫的视觉效果。黑瓷在宋代很盛行。江西的吉州窑就以烧制黑釉著称。工匠们发展出了特殊的表现装饰纹样的手法。一种是剪纸贴花。就是用剪纸剪出特殊的纹样,贴在瓷胎上,还有一种干脆采集自然界的树叶贴上去。在瓷窑的上千度高温之下,剪纸和树叶很快就挥发了,但剪花的纹样和树叶的脉络却完整的印在了瓷器上,与黑色的釉色相互映衬,效果惊人。

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盏

茶酒和日常享乐

瓷器是日用品,它们的美是隐藏在日常使用之中的。瓷器各有不同的功能,这直接导致它们有不同的形状和装饰纹样。在瓷器中,茶具、酒具和一般的饮食用具有所不同,不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而是为了休闲、娱乐和享受。所以,很多特殊的装饰手法都体现在茶具和酒具上。

吉州窑的剪纸和树叶的装饰手法,就常见于小巧的茶盏上。黑釉茶盏,比吉州窑更著名的是福建的建窑。 

黑釉茶盏

工匠们发展出了特殊的窑变手法,能够在茶盏的黑釉上烧制出特别的纹样,有的像兔毛,称作“兔毫盏”;有的像水中的油滴,称作“油滴盏”。而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细密的蓝绿色斑点,仿佛黑色的宇宙里闪现出耀眼的光斑,光斑周围在光线映照下还呈现出彩色光晕。这种灿烂夺目的效果,被称作“曜变天目”,世界上目前只有3个而已,全都藏在日本,被奉为日本的国宝。

宋代曜变天目盏 日本藤田美术馆 藏

要理解黑色的茶盏,就需要了解宋元时代喝茶的方法。宋代有两种喝茶方式,一种是唐代已经有的煎茶,一种是宋代新出现的点茶。喝茶前,都要先碾磨茶饼。把碾得细细的茶末放到热水里煮,还要放点调料,就是煎茶。煎好后的茶汤再盛到茶碗里,以青瓷茶碗最好。而点茶法是将细腻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茶盏里,加入少量的开水,然后用竹子做的茶筅不停的搅动,像打奶油一样打出泡沫,最后成为稠厚的膏一样的茶汤。可想而知,黑色的茶盏最能衬托出充满泡沫的浓厚茶汤了。

宋代点茶法

相比茶,酒更能让人达到迷狂的境界。酒是宋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酒具也是人们最下功夫创新的器具之一。宋代瓷器里出现的“梅瓶”,就是贮藏酒的容器。小口,上半身大,下半身小,高度能达到50厘米,装十几二十斤酒没问题。

宋 钧窑耀变梅瓶

宋代还有一种“玉壶春瓶”,是作为分酒器的酒壶。比梅瓶小得多,一般是二十多厘米高,有弯曲的瓶颈和大大的肚子,长得像一个保龄球瓶,比较适合拿在手上斟酒。宋代人创新的这两种酒具风靡于后世,因为形状典雅,后来人有时把它们当成了供摆设的观赏瓶,不再用来装酒了,而是插花,所以才会有“梅瓶”的名字。

宋 定窑玉壶春瓶

宋元时代,在北方民间盛行的磁州窑中,梅瓶上最常见的是通体画上黑褐色的花卉图案,像个花篮一样漂亮。有时也会直截了当的装饰文字,有的在瓶身四面写上“风花雪月”,有的写上“酒色财气”。酒瓶的用途一目了然,而且还自带有劝酒的功能。到了元代以后,青花瓷开始兴起。湖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青花梅瓶,瓶身四面画了四个有特殊癖好的人物,分别是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称为“四爱图”。似乎在对喝酒的人说:爱酒也是一种“爱”,请开怀畅饮吧!你还没醉呢!醉了以后,你才有可能成为那些高士中的一员。 

四爱图

大家可能会有点纳闷,为什么“四爱图”里没有爱酒之人呢?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宋代河南“登封窑”的酒瓶,形状有点像梅瓶,瓶身上满是一个个小圆圈组成的底纹,称作“珍珠地”,上面刻划了一个袒胸露乳、醉眼迷离、挺着大肚子、肩挑酒葫芦的酒仙李太白。相比起来,元代的“四爱图”梅瓶通过对酒仙的刻意回避,透露出一种充满节制的饮酒观——适量饮酒可以养生,但千万不要贪杯哟!

北宋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太白醉酒纹瓶

健康是福

宋朝人眷恋生活,自然也重视健康和生命的延续。而宋代也有了发达的医药系统和进步的个人卫生理念。

和现在一样,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宋代人很重视儿童的健康。他们相信,从最早的怀孕阶段开始,就决定了儿童身体的健康与否。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宋朝艺术里有很多关于生育和婴儿健康成长的内容。

元代有一本《饮膳正要》的医书。这是一本养生的书,讲的是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里面专门有“妊娠食忌”一部分,还附上了好几幅版画插图。特别有趣的是,还讲到了如何利用绘画来进行胎教。一位端庄的女性坐在庭院中,她在看画。她想要生聪明的孩子,所以,仆人就打开画有孔雀和鲤鱼的画给她看。她也想孩子漂亮,所以就要看画有放出光芒的珍珠和美玉的画。她也想孩子未来身体健壮,这时就要看画有打猎场面,有骑马射箭,飞鹰走犬的画。在这里,胎教的原理是孕妇能感应到外在世界的视觉刺激,而胎儿能感应到孕妇的思想。没想到吧,绘画还具有这样的功能。

元代《饮膳正要》“妊娠食忌”

很多人都相信,视觉图像与人的生活之间会发生互动。晚上睡觉都要用枕头。睡梦中,是人体最脆弱、最容易受到侵扰的时候。和唐代一样,宋元时代的枕头也多是瓷枕。古人想尽一切办法来装饰瓷枕。有的时候用文字,最出名的是一篇259个字的《枕赋》,在枕面上密密麻麻抄写出来。头枕着这篇枕赋睡觉,大概就会安然酣睡,而不会受到邪恶力量的侵扰。 

枕赋

有的枕头上还画着老虎,显然,这也是在保护主人的睡眠安全。画有绘画的瓷枕目前多出自磁州窑,流行在河南、河北等中原北方地区,时间上跨越了北宋、金代和元代。枕面上的画,通常都与睡眠有关系。常见的主题是神仙故事。这大概是因为做梦的时候会去往仙境一样的另一个时空,所以神仙故事就是和梦境最相匹配的。有一个元代的枕头特别有趣,上面画了唐僧带着孙悟空和猪八戒取经的故事。这后世所说的“西游记”,这毫无疑问,正对应着梦里的神游。

元 磁州窑《唐僧取经》故事图枕

瓷枕上常见的另一种画题是“婴戏”。有胖乎乎的男童钓鱼,也有七八岁的女童在蹴鞠。这类瓷枕很可能是为女性睡眠所用的。更具有宋代特色的是枕面做成叶子形状的瓷枕,肯定是女性的枕头。大英博物馆有一个这类瓷枕,枕面上画着一头大黑熊,拴在柱子上。这暗示着用这个枕头的女子会梦见熊。而“梦熊”自古以来就是生男孩的征兆。

宋 磁州窑白底黑花熊纹枕

当然,最直接的,莫过于有一类用陶塑的方式在枕头上塑造出儿童形象的瓷枕。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分别藏着一个相同的白瓷孩儿枕,出自著名的河北定窑。通体洁白,温润如玉。塑造的是一个看起来一岁左右的小男孩,正调皮的趴在一个枕头上,他的腰部又自然形成了枕面。用这个枕头来睡觉的女子估计不会很舒服,但为了生个健康可爱的孩子,值得!

北宋 定窑白瓷孩儿枕

十月怀胎,呱呱坠地。孩子出生以后,各种看似繁缛的礼仪就更多了。其实这些礼仪也是卫生保健的手段。孩子刚生出来,就要在铜盆中用温水洗涤干净,所以生孩子又叫做“临盆”。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保持清洁的卫生,是健康成长的保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宋画家会创造出一种儿童和水盆的绘画题材,叫做“照盆孩儿”。画的是趴在水盆边准备玩够了水再进去洗澡的孩子,突然看到自己的倒影,好奇得不得了。可惜现在已经没有宋代“照盆孩儿”的真迹了,但画儿童在铜盘中洗澡戏水的绘画还能够看见,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就有一幅这样的南宋团扇画。画的可能是端午节时的习俗,就是用香草浸泡的热水来给婴儿洗澡,有点像花露水或者是宝宝金水,除了真的能够驱除夏季的蚊虫叮咬,更带有驱除邪气,保佑儿童健康的寓意。

南宋画《浴婴仕女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铜盆虽小,但对于宋代人的意义很大。早晚洗脸刷牙,餐前便后勤洗手。这个妇孺皆知的卫生常识,在宋代获得了推广。宋代以前并不是没有盆,但日用的多是陶盆、瓦盆,用铜来制作铜盆,并且形成以铜盆为中心的日常卫生用具,是宋代的新鲜事物。当时,人们还送了它一个拗口的名字:“厮锣”。把它与漱口的钵盂和装废水的唾壶组成一套标准的盥洗用具。用铜来做“厮锣”,已经很贵重了。宋代更有一些富有的人,用金银来制作“厮锣”。贵州遵义的南宋土司杨价夫妇墓中,陪葬了一面60多厘米宽的银制的“厮锣”,在盆中更是用鎏金的手法装饰了两条游动的鱼。可以想象,每次洗脸洗手,看到仿佛在水波中游动的黄金鱼,会带给人怎样的视觉愉悦呀!

南宋 银鎏金双鱼盆 贵州遵义播州杨价夫妇墓出土

女性的美学

宋代的艺术整体上透露出典雅精致的气息。人们常会注意到蕴藏在里面的精英文人的趣味,而比较少注意到女性的痕迹。其实,女性的审美趣味渗透在不少器物和艺术品当中,为宋元时代的艺术创造出独特的风景。

对于女性而言,美丽的妆容胜于一切。于是,化妆用具就成为女性日常最偏爱的东西。一套完整的化妆用具,要有一个摆放铜镜的镜架和一个多层的妆奁,也就是化妆盒。宋元时代的铜镜在镜背常会铸造上一些有趣的人物故事图,比如唐明皇游月宫、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等,都和传说中的女性和女神有关。铜镜比较大的可以摆在镜架上。小一点的通常带有手柄,可以一手举着梳妆。

宋代 “牛郎织女” 故事风景人物铜镜

1964年,元代末年占据苏州、自立为吴王的军阀张士诚父母的合葬墓被发现,墓中随葬了一套华丽的银制化妆用具,包括一个满是花卉、鸾凤和瑞兽图案、可以折叠的镜架,以及一个银质的妆奁。妆奁里有上中下三层,每一层都摆着不同的东西,全都是纯银打制而成。有梳子、刷子、剪刀、类似发卡一样的银针,还有各种粉盒。

 苏州吴门桥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出土银奁

宋元时代更常见的妆奁是用漆器制成。1978年,在离苏州不远的江苏常州,发现了一座南宋贵族女性的墓,墓中出土了一个红漆的妆奁,极为华丽。漆奁上大量使用戗金的手法,刻画出了各种花卉和人物图案。戗金是宋元漆器的特殊技法,就是在漆器表面刻出纹样,然后把金粉填进去。这个漆奁的盖子上,刻画出了一幅庭院士女图,两位南宋的女性,手拿芭蕉扇和折叠扇,正带着一位丫鬟在庭院里闲游。我们会看到,两位女子正在头碰头的交谈,又像是窃窃私语。显露出一个完全属于女性的空间。

南宋 园林仕女图戗金朱漆奁

画中女子手拿的折扇,也是宋代最早出现的折叠扇的图像之一。宋代盛行圆形或椭圆形的团扇,折扇是从日本引进的,在宋代还尚未形成大规模流行的风尚,要到明代时,才从日本和朝鲜第二次引进折扇,之后便蔚然成风。而画中女性,却极为时尚的拿着折扇。女性对于扇子的喜爱——无论是团扇还是折扇——也推动了宋代艺术的发展。留存至今的宋代绘画中,有相当比例的团扇画。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画的是各种花草和小动物,以及嬉戏的儿童。当初手拿这些团扇的人,很可能都是女性。在那个女性还远不是社会的半边天的时代,她们的存在通过精巧的物品和艺术品体现出来。正是这种女性的美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宋元时代艺术走向了精巧和雅致。

好了,对宋元时代的生活和艺术的考察,我们就讲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可能感受到了,宋元的美学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这种美学也渗透在通常被认为是最高级的艺术——书法当中。这是下节课的内容了,我们下次再见。

喜欢本课程  欢迎转发海报

和更多人一起漫步7000年中国艺术史之路


文章作者

黄小峰

发表文章82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1422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史学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黄小峰·精讲中国艺术史

50堂现代人的美育必修课

290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6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