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万物赠我以甘露,我许万物以情深—佩兴丝.格雷传记《禁食与盛宴》

作者:捞月亮的猫

2019-05-26·阅读时长8分钟

614人看过

1.

 当我收到《禁食与盛宴》的时候,被它的份量吓了一跳,厚厚的492页纸,掂在手里像块砖石,封面上佩兴丝布满皱纹的脸庞也如石块一样粗粝、支棱,和她身后的普利亚火山岩墙壁沉默呼应。我有些疑惑,一位美食作家而非历史伟人的生平,是否需要这样的厚度和信息量去传达?书名也同样让人困惑,“盛宴”容易理解,但“禁食”指涉何处?对一名美食家来说,“禁食”到底是圣经故事式的警醒,还是对现行轻食主义潮流的呼应?


 佩兴丝·格雷是英国著名的美食作家,其著作《今日主菜》《汲甘露于万物》为20世纪最畅销的烹饪书之一,读者甚众,影响深远。佩兴丝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和雕塑家丈夫诺曼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们在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区一处荒僻的小村庄定居,自耕自足,饲养家畜,酿酒制酱,家里不通电,没暖气和电话,有意识地和主流社会隔离开来。佩兴丝所倡导的“吃本地、吃当季、吃自制”的有机生态和生活理念,在60年代并未引起社会关注,当然也和她主动选择淡出大众视野有关。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西方社会环保运动和绿色和平运动的崛起,人们对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模式日益关注,“回归自然”“回归传统”“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和饮食审美开始盛行。1986年佩兴丝的《汲甘露于万物》甫一上市,立刻受到文化界和饮食界的热烈追捧,里面奇异又古老的食谱,艰辛但迷人的生活画卷,渊博的动植物学及民俗知识,以及那种置身荒野却能饮汲甘露于万物的生命哲学,吸引了无数读者,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食经典。
 佩兴丝作品的成功并未令大众对她个人知悉更多,因她极其注重保护个人私隐,一些往昔经历,甚至对家人也缄口不语,再加上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外界视其为“现代女巫”般的神秘存在。2005年,佩兴丝去世,人物传记作家亚当.费德曼萌生为其立传的念头。经过大量实地考察,对佩兴丝亲人好友、合作伙伴的采访求证,巨量的往来书信整理,甚至是查阅英国军情五处的档案(不知道亚当是如何办到),历经10年心血,这本佩兴丝的传记《禁食与盛宴》才“偏何姗姗其来迟”。
回到我开头的疑惑,对于从未读过佩兴丝著作的读者,甚至未听过她名字的人们,阅读这本传记能获得什么?
2.

  我用了5天时间完整地读完此书。它是一本非常出色的个人传记,也像是一座奇丽森林的地图索引。佩兴丝的内心世界构成林中参天大树、路径幽深,她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则是地底复杂的根系,隐秘地影响着她对艺术和世界的理解,共同塑造她的精神密林。作者亚当·费德曼用翔实的资料,把佩兴丝的亲友爱人、合作伙伴及对她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人物一一生动地刻画出来,透过他们的交往言谈,读者能多维度地了解佩兴丝思想里的微细涟漪,也正是这些涟漪,或多或少地推动着她人生选择。借着佩兴丝这一介质,一幅二战前后英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群像素描在读者眼前俆徐展开,欧美文艺界因时代更迭、社会变革引发的思潮变化与审美走向也清晰地铺陈开来。

亚当·费德曼使用了一种相当费劲,需要深厚功力和定力的写作手法,一种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式的枝蔓交错,全息全面和雄心壮志。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往往从他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去分析,但它们只是选择的结果而非原因,导致结果的深层原因是一个经年累月、潜移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亚当正是从最初亦最本源的诱因去剖析佩兴丝那些“离经叛道”的人生选择。譬如她为何痴迷植物?从大学导师推荐她看植物摄影集,到战时避居山林靠采摘野生菌类裹腹,再到克索斯岛跟着当地农妇学习食用野生植物的经历,都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植物与大自然对她的特殊意义。又如她为何痴迷艺术?年少时音乐家姨妈对她的艺术熏陶,在汉普斯特德工作时,当地艺术家圈子对她的深远影响,以及后来与雕塑家丈夫诺曼的心身共鸣等等皆是诱因。读者们了解了这些,自然就能洞悉佩兴丝后来选择隐居荒野的动机。亚当用无数真实、恰当的细节还原佩兴丝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同时也像普鲁斯特般——纤毫毕露地展现出欧洲社会战前战后生活的诸多方面。
所以,《禁食与盛宴》是一本适宜缓慢阅读的书,恰如佩兴丝的人生态度:快速便捷的生活并不能取代需要花时间去品味的生活。佩兴丝的才华令人折服,学识广博,品位非凡,精通多门语言和动植物学,擅长绘画、烹饪、珠宝制作,会耕种、养殖,甚至亲手杀猪,她是懂得如何向生活索讨诗意的人。我愿意用“索讨”而不是简单的“获得”去形容她,因为意味着要在生活的艰辛、困苦里主动索取,全力以赴,从知识和劳作中挖掘出万物之甘美,去塑造自我。

 佩兴丝一生都在学习与工作中度过,一边劳动耕作一边写作绘画,80岁高龄仍下田收割葡萄和鹰嘴豆,知识让她擅于发现万物的美态,万物又让她对美学和生活有更宏大深刻的体察,而烹饪是连接两者的纽带之一。佩兴丝认为烹饪里藏着人类与土地最原始的关系,食材是一个区域气候地理变迁的见证,当地的烹饪手法尤其是传统方法,则是人们为适应环境气候而探索出的生存法则。有趣的是,这些传统烹饪方法往往是“穷人的食谱”,但它们最为健康和养生。因此佩兴丝总是热衷深入那些荒僻村野,与世隔绝的岛屿,与当地人共同生活,学习他们的生活技能,食谱和历史文化,同时把个中获益诉诸作品。在她看来,生活方式与烹饪艺术是一体的,正如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是一体的,类似我们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佩兴丝书中的食谱大多经过她亲身试验,譬如制作地中海传统的香肠,她亲自养猪,宰杀,灌制,为了讲解鱼肉的处理,她甚至配上精确的手绘鱼类部位图谱。所以她的书不是精英阶层坐在高级餐馆里纸上谈兵式的泛泛而谈,而是扎根现实,严谨并具实操性的经验分享,或者说,是一种认真对待生活的姿态。

3.

 当阅读到一半时,我终于明白“禁食”与“盛宴”的意味。佩兴丝的生活并非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绮梦,实际上她大部分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地中海冬季寒冷时食物稀缺,她不得不靠土豆、豆子和山上的野菜过活,但正是这种“慷慨与节俭间的完美平衡”让她体会到饮食的意义和乐趣。她采用了纳克索斯岛斋节期间的禁食仪式,去指代“禁食和饥饿——有时具有贫穷、仪式或季节的内涵——与屠宰猪或做肉菜饭同等重要”,她觉得“盛宴”的快乐有部分来源于饥饿的恐惧和记忆,如果没有“禁食”,人生中的盛宴便不会显得如此珍贵。

 佩兴丝把“禁食与盛宴”当作她作品的精髓,生活模式的基础,把它提炼为自己的生命哲学。也正因为“禁食”所指涉的简朴、节约,她进一步思考全球工业化的高增长模式是否会过渡耗费自然资源?人们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多的生活资料去满足永无休止的欲望?即使是她隐居的小村庄,也日渐被农药、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包围,尤其在1984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整个欧洲都被排放到天空里放射线废料笼罩,直接污染到村民们的土地水源。为此,佩兴丝和丈夫日益关注环保问题,对保护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与历史文化发表了许多具鼓舞性的言论,影响了一部分社会运动人士。尽管她没有在《汲甘露于万物》中明确写到这些问题,但作品里流露的乡土生活气息,崇尚天然的饮食理念,以及传统食物与历史人文的紧密联系,与当时欧洲社会流行的慢食运动不谋而合。佩兴丝的作品和生活观念受到众多读者推崇,在上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环保运动和反核浪潮下,她就像一位出世的“预言家”,精准地切中了时代的痛点。
4.

佩兴丝的理念和生活哲学,即使放到现今也不显过时。虽然“慢食、慢生活”“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热词,可如何寻找生活的诗意?如何从忙碌高压的生活里发掘内心乐趣和精神养分?一直是都市人关心的话题。三联生活周刊上曾刊登过一篇关于森林和花园治愈抑郁症的文章,里面引用了BBC节目主持人蒙蒂·唐的谈话:对大部分人来说,现代生活与真实世界是脱节的,隔绝于天气、食物、季节、娱乐——几乎一切。我们的生活,从吃的、穿的、听的、动的,一切你能想到的,都是别人创造的东西。但花园是真的,当你种下东西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杂乱无章、充满压力,甚至有时非常骇人的世界中投资了一个美丽的希望。

若把蒙蒂·唐的“花园”置换成佩兴丝的田地、山野,这段话同样无比贴切。现代人不乏便捷和效率,但缺乏创造感和共鸣,创造是指亲手缔造生活里最本质的那些东西,如种下一株花、一棵菜,收获粮食,从田里摘下瓜果,用木头做出一件家具,感受土地与生活最原始的关系,从万物的生长形态中获得同为生命的共鸣感。根据生物学的“亲生命假说”,尽管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从走出非洲草原到现在完全适应城市环境,但人类大脑有部分仍停留在远古时代,和山水、动植物、泥土有着本能的联结,亲近大自然是我们基因里一种回归本源的召唤。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佩兴丝般远离社会而生活,我也不认为《禁食与盛宴》是本过田园生活的操作手册,它更像是提供一种思维角度、一个案例让人们思考:我该如何认识世界?理解生活的本质?该如何创造自己的生活模式?我们或许会求助许多物质手段,但有没有想过从自我的精神世界去反哺外在?佩兴丝内心世界的丰盈一部分来自广博的学识,对一件事物的深入了解能催生主动的审美意欲,只有主动有意识的审美才能感受身边事物存在的价值,这些事物的价值共构成生活的价值,也只有我们觉得生活有价值时,才会认同自我的价值。例如佩兴丝学习历史、美术设计、植物学,所以她能在野菜、菌类身上找到美学与诗意,反用于她的设计作品和写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一个内心世界与外界互映互摄的过程。她认为这就是生活本质,因此主动创造能满足这种本质的生活环境——隐居山野,尽管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但她的确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一种精神的依归。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人生最根源的问题。

万物赠予佩兴丝生命的甘露,她也许万物以深情,这种人与天地互相观照的人生哲学,在充满压力和迷惘的21世纪生活里,依然有着温柔而睿智的启示力量。
本文首发于《晶报.深港书评》
                                                             

红日似金 1人推荐

文章作者

捞月亮的猫

发表文章2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83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