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10-12·阅读时长16分钟
今年的十一长假,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南方破纪录的高温,更南方的海水倒灌,北方阴雨依旧人山人海的泰山和山顶高不可攀的住宿,就得算武汉龟山脚下的帐篷大营了。十一长假全民出游,景区乃至旅游城市酒店价格飙涨,想不到的是,年轻人用随身携带的帐篷,把逢假必涨的旅游业的盈利模式给破解了。
龟山脚下、长江滨江道路上为什么突然这么多帐篷,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在这里彻夜排队是干什么?原来,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的INTIME音乐公园10月3日举办音乐节,连演四天,门票不指定具体位置,所以年轻人来这里,提前搭起帐篷通宵排队,为的是能早点入场,在音乐节里给帐篷占个好位置。
INTIME音乐公园里排队的帐篷(图源:《长江日报》报道截图)
音乐节和帐篷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帐篷音乐节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那时候嬉皮士文化盛行,音乐会在户外举办,参与者搭建帐篷,共同度过充满音乐、舞蹈和自由精神的时光。随后,帐篷音乐节在欧洲和北美地区迅速传播,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出现了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等著名音乐节。国内的音乐节也有着巨大的规模,一些大型帐篷音乐节的参与人数达到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许多地方政府将帐篷音乐节作为旅游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节吸引游客,带动当地旅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恰逢十一长假,年轻人在音乐节附近搭帐篷,被外界视为年轻人整治酒店涨价,似乎有点牵强。不过,这个长假,的确有很多迹象表明年轻人热爱旅游出门看世界,但已经丢下面子,或者说想明白了,穷游到底,即使到处都是人也不被商家薅羊毛。在泰山上餐馆一把椅子一宿租50元的新闻底下,我看到一条回复,“十一去内蒙,网上看到酒店都到700-800一晚了,自己果断带了帐篷”。
住帐篷虽算不得是旅游住宿的主流,但很多网红景点的确出现了帐篷大军,比如贵州,国庆期间正式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凭借其“世界第一高桥”和“山区桥梁跨径第一”的工程奇迹,晋升为热门旅游地。大桥观景点附近的停车场停满了汽车,游客还在车旁搭起了帐篷。那些传统的帐篷营地更是旗幡招展,帐篷绵延。
近年来房车、床车旅游屡见不鲜,但大规模住帐篷并不多见。携带不便、洗漱问题,住宿条件难言舒适,住帐篷是所有住宿中最艰难的选择。可在社交平台上,“帐篷旅游” 已成为热门话题,年轻人分享着如何选择搭帐篷地点、哪些城市对露营友好,何种帐篷好安装容易收纳等。和动辄翻几倍的酒店价格相比,帐篷变成了一种年轻人宣示自我的符号,“白天逛景点,晚上睡帐篷,这才是真正的‘沉浸式旅游’。”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旅行的核心是“看世界”,而非“花大钱”。遭遇黄金周,与携老扶幼的上班族比起来,他们在住宿预算上不具备优势,可身体好、重体验,他们优势也是明显的。特种兵式的旅游曾经是年轻人的典型旅行方式——坐夕发朝至的硬座火车、住青年旅社或夜宿车站,自带干粮或街头小吃。凭借着年轻赋予他们的用不完的体力,他们精确地计划行程、打卡景点,以最短的时间将目的地风景人文扫描式收藏。尽管特种兵旅游很难深入,却释放了疫情期间他们被“憋”在校园里的精力。一时间,奔赴于大江南北的火车上,各地的旅游景点中,到处都是特种兵一样的年轻旅游者。
可当“特种兵”遭逢长假,学校周边的小旅馆也不免涨价,机场车站快餐店也显得拥挤,年轻人只好另辟蹊径。四五百元的音乐会门票花了,可七八百元上千元的酒店是万万不会往的。帐篷音乐节便成了旅游社交、宣泄活力的好去处。山东日照的新青年音乐节上,青年人人山人海,躺椅、沙滩椅和折叠凳,还有充气床,那感觉真是震撼。从日落到日出,人们聚集在海滩上,音乐是背景,更美妙的是同龄人的聚集和交流。
很难说是年轻人战胜了酒店逢节必涨的盈利模式,但在这个收入下行,青年失业率高企的时刻,酒店的高价策略的确没有收到预想中的效果。入住率不理想,长假后半程,很多酒店都在降价,即便是热点城市价格已经和平日无异了。那些指望在国庆期间大捞一笔的酒店,反而陷入了“价格虚高—客源减少—被迫降价—依然无人问津”的恶性循环。每逢长假都是酒店住宿业大赚一笔的时候,但今年,房车、床车、帐篷游,还有向着不那么热门的城市进发,已经使很多地方的酒店定价“失灵”了。
可我们不能美化“帐篷旅游”,这是不得已的选择,这股“帐篷旅游”风潮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巨大现实压力。
类似的,当一顶顶帐篷取代酒店客房成为住宿新选,另一股消费风潮也兴起了,那就是从“买装备”到“租装备”。根据美团旅行和人人租平台数据,00后以62%的占比成为国庆旅游租赁消费主力,便携相机、运动相机、无人机、长焦镜头等热门品类的租赁订单量同比去年激增348%,较8月常规周期增长196%。
这种现象可概括为“轻量化消费革命”,其核心是从“占有式消费”向“使用式消费”的转型,从“标准化体验”向“个性化体验”的升级。这一现象背后,是Z世代消费趋势的深度演进,年轻人不愿为低频使用的高价商品买单,却渴望通过专业设备获得优质体验与社交素材。租赁则使得低成本体验高品质生活,获得新科技的体验成为可能。
年轻一代消费需求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租赁与露营恰好契合了他们对低频高门槛场景的体验需求。这是一种“边租边玩”的旅行哲学,不带沉甸甸的装备,不买使用率极低的物品,不背“为偶尔需求而永久持有”的负担。体验至上,而非上一代人念念不忘的“穷家富路”。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便是“断舍离”, “在路上”。
这个十一,如果说有什么消费趋势值得总结,便是帐篷和租赁,一种迥异于七零后八零后的旅行方式,在Z世代流行开来。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三联主笔邢海洋新作
《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
排版:小雅/审核:雅婷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57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