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监狱来的妈妈”成为国际影后:因反抗家暴入狱的女性,如何重建生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10-03·阅读时长23分钟

77人看过
“所有身处困境的姐妹们,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国度,如果你看了我们这部电影,能够从中得到勇气、安慰和力量,那就是我拍摄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9月27日,第7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影片《监狱来的妈妈》中饰演“母亲廖红”的中国演员赵箫泓,获得“最佳主角银贝壳奖”。这是全球五大电影节之一,银贝壳奖是最重要的奖项之一。《监狱来的妈妈》是中国影片在本届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的唯一奖项,也是赵箫泓第一次拍摄电影。

电影根据赵箫泓的亲身经历改编,赵箫泓饰演因反抗家暴、过失致丈夫死亡入狱,出狱后努力重建生活、修复亲情的母亲。在颁奖礼上,赵箫泓说:“所有身处困境的姐妹们,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国度,如果你看了我们这部电影,能够从中得到勇气、安慰和力量,那就是我拍摄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

我们专访了《监狱来的妈妈》导演秦晓宇,影片从筹划到面世,历时七年。秦晓宇讲述他为何想拍这样一部电影,如何在监狱中发现了赵箫泓并被她打动。



记者|李晓洁

编辑|王珊

三联生活周刊:这部电影从2018年开始计划,为什么想到去监狱拍摄?

晓宇之所以起心动念去监狱拍,主要原因是,我认为监狱是一个故事的蓝海。那里有充满个性和复杂性的边缘人物,有善恶是非观念的激烈碰撞,有极具矛盾冲突的故事,有强烈的现实世界性;但另一方面那又是一个很神秘、一般人并不了解,甚至充满了误解的一个空间。而电影需要有个性的人物,需要矛盾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同时我认为电影也需要深入现实、聚焦困境,关注无名者,这些是我对监狱题材感兴趣的一些原因。

《监狱来的妈妈》剧照

国内一般的编剧似乎不大触碰监狱题材,而真正有监狱工作经历或服刑经历的人,大部分可能欠缺一些电影创作经验或文艺创造力,要么被某种“高墙思维”拘束住了,这也是监狱题材的影视作品数量少、好作品更少的主要原因。

我们是从2018年6月开始筹备。为获得批准进入监狱采访拍摄,做了许多申请和办理手续的工作,最后得到了司法部相关部门的批准与支持。

三联生活周刊:您曾在采访中提到,一开始的计划是去拍摄纪录片,而不是故事片?

秦晓宇:我最初的想法,是去拍摄关于监狱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影像来记录真实的监狱、真实的狱警和服刑人员,因为纪录片有责任传递不为人知的真相。当我走进监狱采访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许多刻板印象,或从文学作品得到的监狱图景,大都是错误和失真的。

比如我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人对监狱还停留在“牢头狱霸”拉帮结派,欺负新犯人的认识上,并不知道由于现代化监控设备的运用,监狱中已不存在监管死角,就连狱警执法也处于监控之下,甭说“牢头狱霸”了,打架斗殴的现象都很少发生。男监如此,女监更是这样。当然监狱毕竟是惩戒场所,规矩很严,有各种约束,而惩罚也不一定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关禁闭,惩罚措施可以是禁止去监狱超市购物,禁止打亲情电话,禁止亲情会见,取消减刑机会等等,这些在我看来比罚禁闭要严厉得多。

但这些让我更加坚定想拍摄这一题材。因为很多人可能跟我对监狱的误解是一样的,那既然我能够进监狱拍,就有责任拍出我看到的真实状况。

三联生活周刊:你去了哪些监狱调研采访?在这个过程中给了你哪些灵感或启示?

秦晓宇:我去过东北的几座重刑犯监狱、普通监狱和女子监狱,也去了陕西的西安、咸阳、延安的监狱,一共十几所。

我在哈尔滨监狱,读到了服刑人员自己编辑的诗歌刊物《丑石》,里面诗歌的写作水准让我大为惊讶,我是诗人,也从事文学评论工作,我被《丑石》里的诗篇深深打动。当一个人被拘禁于高墙之内,远离至爱亲朋与社会生活,会迸发出对于故乡与亲人的强烈情感,这种经历与情感还涉及罪与罚、沉沦与成长等等命题。所以他们的诗歌并不是无病呻吟。

这些我如果不进入监狱,可能永远都不了解的情况,帮助我从多个维度去看待这些高墙之内的人,而不是只聚焦于“有罪”。

三联生活周刊:是什么契机让你看到了赵箫泓,并决定以她为主角?

秦晓宇:我是在女监采风过程中遇见箫泓。

箫泓是女子监狱文艺队的成员,她们的工作主要是服务监狱的业余文化生活——监狱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也需要文化娱乐生活。此外,文艺队也为偶尔来监狱参观的人做一些警示教育的演出。

我对于监狱文艺队本身有一定好奇,这是全世界监狱题材的电影几乎没有表现过的一类犯人。队员们形象比较好,因为工作需要允许留长发,个个能歌善舞,像箫泓的画就画得不错,手工也做得好,她会弹钢琴、吹笛子,也是文艺队的女高音歌手。

记得最开始我还没确定要拍故事片时,我先跟这些文艺队成员逐一聊天,有一个问题我问了所有人:“你愿不愿意拍摄一部纪录片?”绝大部分人说不愿意,不想曝光,怕给家人抹黑。但箫泓却回答得很干脆,她说我愿意,我有一些东西一直憋在心里,而且,如果我的故事能带给其他女性一些启示或教训,我觉得是有意义的。当时我就生出一种敬重之感。那天我们聊了很久,除了她的个人故事,她给我的另一个强烈印象是,表情特别丰富。通常服刑人员接受我的采访,开始都比较拘谨,而她却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情绪写在脸上,并且说起自己的事十分坦率,还告诉我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三联生活周刊:箫泓有着什么样的经历?

秦晓宇:箫泓是个农村姑娘,从小在养父母家长大,养父母都是农民,最初没孩子,就领养了她,后来生下自己的孩子。箫泓对养父母和亲生父母都比较孝顺,我们在电影里给她设置了一个走江湖卖艺的父亲,这是虚构。起初箫泓的养父母反对她拍这部电影,但箫泓很坚持,也说服了他们。

箫泓从小喜欢唱歌,天生嗓子就好。她中专毕业后在幼儿园当了两年老师,她的婚姻属于半包办式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她跟对方短暂相处没多久就结婚了。她曾告诉我,她没谈过恋爱就结婚了,彼此并没有很深的了解,这可能是她悲剧命运的起点。后来,他们有了孩子,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箫泓的儿子断奶不久,她为了赚钱养家,就在婚庆公司找了份司仪主持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不久后,她在一次反抗丈夫家暴时,发生意外,被判刑入狱。

以说,真正促使我决定拍摄故事片的因素,就是箫泓这个人,让我强烈地想要创作一个以她为原型的故事。我在那时意识到,她过去的生活不可复现,但作为重要的背景故事,需要以某种方式呈现,而不能被纪录片的工作原则拘束住。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出狱后她能否得到奶奶同意,未来跟儿子一起生活,完全是未知数。所以我需要去创作剧本,并且根据未来的变化相应调整。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不确定性,让你们在拍摄上有什么调整吗?

秦晓宇:开机后,我们在监狱中的拍摄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箫泓的生活;另一种,我们按照剧本设计分镜和调度,一条不满意就重拍,这完全是故事片的工作方法,也是用得更多的方式。箫泓需要像所有专业演员那样,去酝酿情绪、进行表演。她的悟性很高,很快适应了这种拍摄方式,经常有精彩的发挥。 

箫泓因为表现良好、余刑不满一年,且有未成年子女需要照顾,经法院裁定,予以特赦。而我们的拍摄,也就跟随她转移到了监狱之外。后来电影成片中,也主要是故事片方式拍摄的素材,以及极少量记录式素材,我管我们的创作方法叫虚实相生。

从剧本阶段,我和编剧苏竞元、唐晓白就跟箫泓一起讨论,箫泓在台词、细节和人物塑造方面,贡献了不少想法。我们想要紧紧贴着箫泓的内心和性格,我们也会观察她可能对自己习焉不察的一些方面、一些潜意识层面的东西。从一开始,我就对箫泓说,我请求你对我彻底坦诚,我需要更深地了解你,我会暂时悬置我的一切道德判断。现在回头看,她对我是足够坦诚的,这份坦诚、信任,对这部电影帮助很大。在圣塞电影节获奖时,她在获奖感言中说我们俩人的关系超越了演员与导演,更是战友和亲人,这其实也是我想对她说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提到箫泓她自己也有许多想法要表达,她想表达的是什么?

秦晓宇:她在不同阶段跟我说过她的想法,大致有这么几点:其一,她觉得对于婚姻这件事,不论男女,只要在结婚前有一丁点犹豫,那就先别结。我看过她当年的结婚录像,镜头里的她一点都不开心。其二,她觉得自己当年很柔弱,反而是进监狱之后,一点点变得坚强了。一个人可以没钱,甚至被剥夺自由,但是不能失去内心的坚强和希望。这两者才是生活的真正支点。其三,她觉得坐牢对于她还不是最大的惩罚,最大的惩罚是,她入狱时孩子一岁多,然后就是十年完全没见过孩子,这才是对于一个母亲的酷刑。

在狱中时,她通过想象,给孩子画了一整本画册。我在狱中看了那本画册,泪水根本控制不住。后来拍摄出狱后的生活,布置她跟孩子一起居住的房间时,在他们娘俩的床头,我挑出一些画,让美术老师惠夜杰把它们贴在床边,其他东西一律不许布置。虽然从美术设计上讲不太好看,但我执意要这样做,因为我知道那些画带给我的感触有多深,我想将它们变成母子生活的氛围。

三联生活周刊:用素人做演员,以故事片的形式演自己的经历,你以前有过类似的拍摄经验吗?这次开拍前是否会有担心?

秦晓宇:我之前担任监制、制片人与出品人的儿童故事片《第一次的离别》,就都是纯素人。我拍摄工人诗人、临终关怀医院老人的纪录片,都是纯素人。纪录片也要立人物、讲故事。

像赵箫泓这样的人,本身就是极富魅力与个性的人物,这对于电影有很大的加持。很多故事片虽然有动人的故事,但欠缺真实感、现实性,很多纪录片有真实性,但是不会讲故事,我希望一部电影兼而有之,当然所有电影,不管纪录电影还是故事片,都要立人物,这是电影的核心工作。开拍前,我担心的都是电影拍摄以外的事情,创作本身我并不担心。这倒不是说我对自己的导演能力如何自信,而只是因为我有足够的耐心,我会精简摄制组人员,拉长拍摄周期,直到满意为止。

三联生活周刊:电影2019年开机,据说后期做了五年,为什么会这么久?

秦晓宇:我们后期的确做了很久,原因之一是,对一些地方我们始终都不太满意。比如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结尾,之前的各种设计差强人意,我们需要为此继续创作。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演员。电影中的角色,比如廖红(箫泓饰演的角色)的父亲,文艺队狱友出狱后,来投奔廖红的朱琳,另一位出狱的大姐大花姐等等,我们都可以请专业演员来演。

但是廖红这个角色,还有儿子和奶奶,别人真的很难演好。影片中饰演廖红儿子乐乐的,我们就用了箫泓的儿子皓宇。现在的很多童星家庭条件也都比较好,其他孩子也没有皓宇的童年经历和心境,很难驾驭这个角色。但当时皓宇还未成年,我们很难估量影片出来以后,网络上的各种说法,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那影片就暂时不出来为好,这也是电影的所有出品方都认同的一点。今年皓宇已经十八岁了,成年了,长成了一个很帅的大小伙子,我开玩笑说完全可以走颜值路线,那这部影片就可以问世了。

现在箫泓、孩子和奶奶他们仨相处得很好。孩子平时住校,周六日和箫泓生活,假期去看望奶奶。皓宇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当然,截至我们最后拍摄日的2021年8月,真实的情况是,箫泓母子还没能像电影里表现得那样,在一起生活。所以《监狱来的妈妈》仍然是一部故事片,不是纪录片。不过奶奶、箫泓、皓宇通过拍摄这部电影,相互感受和理解对方,齐心协力做好一件事情,对于解开那个原本解不开的死结,是有挺大帮助的,这是我当时的愿望,现在看来结果也是好的,这一点我很欣慰。

三联生活周刊:回顾电影电影2018年开始策划,2019年开拍,那个时候,监狱或者家暴题材的电影在国内状况似乎还不是很多?甚至社会议题中,讨论一个被家暴的女性,如何重建生活的话题都不是很多?

秦晓宇:在圣塞电影节的记者会上,有位西班牙记者说,根据调查,西班牙每天收到的家暴报警电话是500起。而中国女性,尤其广大农村,可能比西班牙女性更习惯于忍受、沉默和原谅,这都是不对的。最近几年这些题材受到关注,可能是因为随着年轻一代女性的崛起,她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家暴更加痛恨,当然也是因为自媒体、短视频更发达,很多声音由此可以被听见了。

赵箫泓在第7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发表“银贝壳”最佳女主角获奖感言(视频截图)

我说一个我走访了那么多监狱和服刑人员的观察。男性的暴力犯罪,往往是自身的原因,或有攻击性倾向,或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女性针对女性的暴力,更多是青春期的霸凌。女性针对男性的暴力,很多都是情非得已的反抗或激情犯罪,因为女性的身体强壮程度大都比不了男性,所以轻易不会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就算用这种方式也往往会吃亏。

箫泓当时所在监狱,是中国《反家庭暴力法》立法时重点调研的机构之一,那里有几桩惨案,当事人我也采访过,她们是罪犯不假,但听了她们的遭遇,你也不禁会对她们的境遇产生同情。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两年,也有相似题材的电影出现在国内影院,比如《向阳花》《出走的决心》,甚至有网友称这是现实版的《酱园弄》,你对这些怎么看?

秦晓宇:我很高兴看到《向阳花》《出走的决心》《酱园弄》这些作品的出现。我们共同在做一件事:打破沉默,让那些被忽略的女性的命运、困境与韧性,被更多人看见、讨论和思考。

我也注意到有些网友把我们的电影称为“现实版《酱园弄》”。这种说法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比较,不如说是观众一种强烈的“代餐”心理。它反映了观众对于更质朴、更能照见自身周遭现实的叙事有一种饥渴。大家并不是在比较作品的高下,而是在寻找一种能填补内心某种空缺的“真实感”。如果《监狱来的妈妈》不辜负观众对于“真实”的期待,那对我们七年的坚持是最大的肯定。

赵箫泓分享个人感想(视频截图)

《监狱来的妈妈》案情并不复杂,我们侧重于女主角艰难的精神历程,以及一个家庭在悲剧发生后,如何在高墙内外艰难重生的过程。这背后也关联着一个更大的社会议题:服刑人员出狱后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只是再就业问题,也包括消除歧视。

三联生活周刊:拍摄结束后,箫泓的生活、工作状态如何?电影预计什么时候在国内公映?

秦晓宇:就像影片里表现得那样,廖红出狱后打过一些零工,后来主要在长安古乐团工作。那里工资并不高,为了养孩子,她也利用自己唱歌的特长,做过直播。

长安古乐团的团长是李铠老师,也参演了我们的电影。他工作之余,去监狱进行帮教,教授监狱文艺队成员古乐演唱和演奏,他就这样认识了箫泓。箫泓出狱后没多久,李老师接纳她在古乐团工作。乐团里大部分是老人,箫泓很快就成为台柱子。一开始吹笛子,后来司鼓和负责讲解。尽管她始终很努力,但日子还是挺拮据的。好在现在母子关系比较融洽——虽然跟电影里表现得差不多,孩子当面还是不肯叫妈妈,但是他跟人打电话时,箫泓听到了他管她叫妈。有一次箫泓生病,他还给她做饭、照顾她。

关于影片国内公映的事情,大象点映团队正在规划,争取今年内跟观众见面。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小风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51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