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活明白的中年人,不想再被“精致生活”PUA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6分钟

91人看过
从“买买买”到“够了够了”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metro

我总能在打开家里任意一扇柜门时,发现一个被遗忘已久的世界。

从打果汁、绞肉沫、打发奶油无所不能的搅拌机,到精准切割出毛细、二细、韭叶子各种宽度的意大利手动压面机,再到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玻璃杯、陶瓷杯——全部在吃灰。

忘记了什么时候买的它们,我茫然地看了一眼,把门关上,决定视而不见。但是当我拉开抽屉,另外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又出现了。

《朱莉与朱莉娅》剧照

做刀削面用的削面刀。

下单时9块8包邮,送了两把:传统专业刀和新手刀。我琢磨着先从新手开始,迟早有一天会过渡到专业水平,两个都用得上。

结果买回来后只用过一回,因为削出来的面又短又难看,一次就抵达了人生最高峰。

还有理发剪。一套电动,一套手动。可是,全家同意配合的脑袋只有一个。

每到这时候,就想起我妈来家里住的那段时间,她大摇其头,疑惑地问我这些都是干什么用的,最后总结成两个字:“没用。”

怎么会没用呢?我曾像一位富饶的国王,以为拥有它们,就会拥抱美好生活。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居所,自然而然开始打造理想之境。向往的生活是这样的:

厨房墙上是大大小小泛着自然光芒的平底锅,敞开的柜子整齐地摆放着LECREUSET色彩缤纷的珐琅铸铁锅,一个用来做豉汁排骨煲,一个用来烤佛卡夏,餐桌铺着日式简约风餐垫,全自动咖啡机那边刚做出一杯奶泡绵密细腻的咖啡,这边吐司机弹出一块烤得金黄的面包……

我向媒体、广告以及朋友圈虚心学习一切能变得幸福的秘诀,在这方面,他们总是充满热情,从不吝啬教导。

《好先生》剧照

一位朋友告诉我说,用漂亮的玻璃杯装牛奶,牛奶都会变得特别好喝。

很有道理。买!

平台弹出窗口问我,集炖燕窝、做酸奶、煲汤煮粥的厨房神器——养生壶,不考虑来一个吗?春夏秋养生,冬天就应该围炉烤火,老榆木的烤炉桌,烤肉烤火烤橘子,既方便又有格调,拍照很好看。

还犹豫什么?买!

绝不做冲动的消费者,实用性也是要考虑的。

作为一个忙碌的人,我要能节省时间的工具,希望它们能帮我洗碗、拖地、晾衣服,甚至能带娃,最好一键式解决所有家务活。听说有一种把切好的菜倒进去就能自己煮好的机器,我想要很久了。

老公从来没有指责我花了冤枉钱,在这方面,我们俩齐头并进。他买的菜板就有三块,一块切生的,一块切熟食,一块切水果;磨刀石也购入了三种以上,菜刀水果刀剪刀,各有各的专属磨刀石。

而对于一个爱好广泛的人,打开购物网站,一眼望去遍地都是填不完的“坑”。做烘焙,有无数工具;喝咖啡,又有讲究。无穷无尽,没有尽头。

我们希望它们如虎添翼,最后却事与愿违,添了乱子。

做饭的时候一旦用上不同的锅具,保养维护就是一个大工程,更别说打豆浆了,有时候得头天晚上就开始准备。每次用洗碗机洗碗,我都想推开它,说你别干了,还是我自己来吧。

大多数时间,我发愁于它们制造的烦恼和收纳的困难。尤其是搬家的时候,我坐在其中,望着这些废品,就像一个被俘虏的奴隶,俯视着自己的镣铐。


《侧耳倾听》剧照

当我摸着越来越瘪的钱包,看着家里越来越挤的空间,得到的惨痛教训就是,够了够了,下次别买了。

为什么同样是生活,我妈他们那一辈们却有不一样的过法?我们选择物品,要“取悦自己”,要“颜值”,他们的要求却一直简单粗暴:能不能用?能用多久?

我妈买的炒锅比我千挑万选的好用一百倍,从来不粘,我问她去哪里买的,她说农贸市场来了个摆摊的,随便挑了一个。我爸的磨刀石只是一块石头,年纪比我的都长,至于家里的洗菜盆,永远都是那一款不锈钢的,耐摔、好洗。

以前有位邻居,经济拮据,切菜只用一把剪刀剪所有东西,也没锅铲,靠一双筷子和一个小锅,却能煮出令所有路人垂涎的好菜。

《盘中邱园》里米其林厨师雷蒙德·布兰科,灶台上只有一块抹布,我就不一样了,擦肉有厨房纸,擦手用抹布,把锅端下来自然是得用隔热手套的。

常常想,这些附属品,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幸福了吗?做出的菜更好吃了吗?

或许曾经产生过那么一瞬短暂的多巴胺,在我兴奋地打开购物网页,竭力保持冷静地货比三家的时候,也可能是在第一次使用后、拍照片分享的时候。

电影《搏击俱乐部》有一句台词:“广告诱导我们追求豪车华服,使我们陷于不喜欢的工作,以便去买不需要的东西。”

《搏击俱乐部》剧照

走了好长一段路才意识到:我没有因为使用某件东西变得更高级,也没有因为不使用而低人一等。

为了保护钱包和有限的人生,我开始不断地做减法,把不那么需要的东西排除出去,思考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过去浏览最多的“什么值得买”,如今到处找好用的闲置网站,卖出一个落灰很久的小家电,我就庆幸“还好没亏太多”。

当需要再添置什么的时候,我变成了我妈,我问自己,“不买这个行不?”“家里有代替品吗?”

最狠的一句话,大概是拷问自己:“不买会死吗?”

“虽然不会死,但是……”我犹豫了。

“但是你应该对自己好一点。”“他们”如此坚定,好像一个人如果不能善待自己,就有罪;好像举着“为自己好”的牌子,就可以为一切行为负责。

《小森林》剧照

问题是,分清自己的欲望没有那么容易。

在五花八门的诱惑前,我有时仍然表现得摇摆不定,不知道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是浮云流水。

我也得认清一些事实,实际上自己没那么精致,偶尔吃一次方便食品也能好好活下去;煎出的荷包蛋不必那么完美也无关紧要,看着蛋白流溢出去的形状,感叹每一天都是随缘。我越来越习惯使用微波炉,用它来代替别的烹饪工具。

有时用简单的方法也能达到差不多的效果。为了吃到自制的希腊酸奶,我买了两款过滤器,最后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其实是舀一勺酸奶出来,倒掉溢出来的乳清,味道没什么差别。

当我在研究用什么工具能切洋葱不掉眼泪,我妈用一把普通菜刀实现了这个目的,她说:“切快点就好啰。”

她用最基础的调料酱醋盐,能做出全家都爱吃的菜。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生活技艺。

我开始关注那些家里常用耐用的物品,也许它们没那么精致,也并非名牌,但一直忠实地履行着职责,陪伴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

我尝试着在购物车里上几样东西,搁置一段时间再看,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其实并不真的需要它们。“不买”,可以解决百分之九十九的问题。

这几年,女儿开始喜欢收集某一款娃娃的周边,我望着满满箱子,像我妈当年那样感叹:“这些有什么用?”

她说:“我觉得有用。”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用”标准,而我,正在学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然宁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28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