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在四线城市,稳拿北京工资生活”,我花了十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22分钟

80人看过
为了实现这样的生活,我用了10年。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2024年5月,我从北京搬到了四川简阳,开启了移居四线小城的生活。与时下年轻人里流行的“FIRE”不同,我没有离职,没有降薪,没有离谱老板带来的精神“损失”,也没有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我只是单纯的在房租到期后,实现了“拿北上广工资,花四线城市物价”的生活。

为了实现这样的生活,我用了10年。

在十年后的今天,再回看自己“数字移民”的职业生涯,我也发现,这个天生没有“安全感”的职业能真正做到稳定的“高薪”和自由的“落地”,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只要我够优秀,就可以随心所欲”,它的稳定是另一种能力,是老板和自己之间的信任,是“哪怕别人更好,我也只选择你”的坚定。



文|梅姗姗

拆盲盒式移居小镇

简阳,四川沱江边的一座安逸小城。多年以来,这里最出名的是羊肉汤。自打2016年划分给成都代为管辖,就多了一个让成都人吐槽不断,号称“去哪都两小时”的天府机场。在搬来之前,我从没来过这里。用时髦的话说,我这是拆盲盒式搬家。

虽然但是,我也算拆得谨慎。

我是一名美食记者。每月至少有一周,我需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挖掘与吃喝有关的话题,所以“交通便利”是居住地的硬性指标——不仅要有机场和高铁站,还要可以直达全国或世界大部分城市地区。

同时,我希望这个地方好吃。我太爱吃了,爱得热烈,爱得忘我,爱得仿佛一生只得一次的爱情,飞蛾扑火。我甚至觉得,哪怕此生毫无成就,只要可以每顿吃得舒心,也不枉费来人间一趟。所以搬家前我给自己画了三个圈:云贵川、江浙沪、大湾区。这里面任何一个地区,都拥有“随便走进家餐厅都不会让人失望”的基因。我希望可以与其中一个亲密接触,给味蕾最大的宠溺。

第三,也是搬离北上广最重要的原因:钱。我正在需要思考未来的年龄,想存一笔有底气面对任何意外的钱。北漂近10年,我勉强做到了月收入满足所有合理花销,但距离有底气的“说不”,还尚有距离。这次我希望可以在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基础上,做到“报复性存钱”。这意味着远离一、二线城市,专注三、四线小城。

《故乡,别来无恙》剧照

而当这些集中到一起,一个清晰的初选列表也就出来了:

云贵川地区,交通便利度最高的是坐拥“双机场”的成都,位于简阳的天府机场,更是全国吞吐量第五的“超级机场”。居住在简阳,可以轻松坐拥四线物价和一线交通;

江浙沪是我的老家,虽然家中无余房,本地房租也不算便宜,但毕竟我的地盘我做主,想日常花销最低,可以随时回家啃老;

大湾区,长期以来的世界纽带,白云机场直飞世界,高铁还能让你在一日内从深圳吃到顺德再吃到香港。特色的城中村,更是房租洼地,可以带给你世界尽在我四周的畅爽。

但我还不想回家啃老,于是和我妈商量后,决定去广州和简阳这两个地区考察。我给自己留了5天,本打算走访两座城市,但在来简阳后的第二天,就迅速毙掉了广州。

《书店与菜市场》剧照

我记得那是个三月末,天气极好(后来我才知道的,成都好天气不是常态)。简阳老城区的菜市场,新鲜的本地草莓正在以5块钱一斤的价格叫卖。菜摊上蹲着的老菜农,微信都不会使用,竹筐里是新鲜的土鸡蛋,兔子和鸭子在笼子里自在地吃剩菜叶。肉铺里,挂着一堆被北上广包装成“松板肉”的高级猪颈肉,老板头也不抬地说,一斤10块。我站在摊子旁,被价格震惊得久久合不拢嘴。

不远的沱江,运动健将已经开始游泳。两岸的健步道,新铺的防滑橙色跑道和蓝色骑行道让免费户外健身成了可能。江对面的新城区购物中心,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罗森、永辉超市、IMAX影院一应俱全……中介带我和我妈看了三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最低650元,最贵1250元,还有一面卧室全江景。

然后,我看到了我的梦中情房:75平米,电梯顶楼,双面朝南,户型端正,做饭上厕所,抬头就是江景,下楼5分钟是菜场,最新鲜的蔬菜价格1块钱起。物业大爷在这儿干了十多年,跟谁都熟,还会特意把你的包裹按名字罗列好,贵重的收到他房间里,怕人乱拿。

这房子一个月租金850元。

之前在北京东坝,我那套几乎一样大的房子,一个月租金7500元。

 “拿北上广工资,花四线城市物价”

前阵子抖音的热搜之一是,全网千万美食大V“乌啦啦”竟不是全职美食博主,他还有一份交“五险一金”的本职工作。网友无不惊讶诧异。

但用乌啦啦自己的话说,一切都顺理成章:他本职是策划活动主持,需要全国各地飞。一次意外的灵感袭击,让他在网上发起了自己的探店视频。火了以后,他与公司老板沟通,发现老板不仅不介意,还觉得这是个加分项,于是他两头不耽误,一边继续探店当博主,一边同时打工。

我们每个人身边,或多或少都有工作状态相对自由的朋友:他们要么可以远程办公,要么出差量大。相似之处是都不太需要出现在办公室里。“拿北上广工资,花四线城市物价”,这个听起来遥不可及的生活方式,至少对这些人来说,近在咫尺,他们只是缺个推力,以及一些时间和思维上的改变。

但说回我自己的情况。我与这种生活方式的初遇,是2013在国外念完大学后。彼时我留在当地一家美食公司做全职实习。负责带我的亚裔大叔,每天的兴趣爱好包括吃中餐和研究“效率”。他经常会跟我们聊,自己又听到了什么播客,看了什么书。在他的推荐下,我接触到了改变人生的第一本书,《每周工作四小时》,作者是美国人蒂莫西·费里斯(Timothy Ferriss),写书外,他还是一名教育活动家和企业家。 

豆瓣上,这本书的介绍是:告别朝九晚五,迈入新贵阶层。乍一看,仿佛是教人“如何提早退休”。看完第一章,你就会意识到,书里几乎字字都在揭露当今“职场”被默认的不合理现象,比如上下班打卡,交年报日报,每个内容都经不起推敲。“当你发现自己站在了大多数人的一边,你就该停下来思考了”,蒂莫西·费里斯用了马克·吐温的这句话,开场了整本书的内容。

《我,到点下班》剧照

蒂莫西·费里斯眼里,上班、工作和整个退休系统,都需要重新审视。他觉得一个公司真正不可替代的员工,不是待满8小时的人,而是在细分领域做到顶级的人;一个人要学会计算自己真实工作时长下的每小时相对收入,而不是月薪这个绝对收入。比如一个月薪2万的996员工,时薪其实远小于每天教英语3小时月薪8千的老师。

他同时意识到,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不是时间,而是“注意力”,一个人每天可以拥有的“高度注意力”极其有限,所以要格外吝啬这个稀缺资源,学会选择性忽视一切琐碎信息。

“你不应该试图每天做更多的事,因为关键不是忙碌,而是高效产出”;

“世间的一切都符合“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付出,决定了百分之八十的产出”。

而带来恐惧的,在蒂莫西·费里斯看来,从来不是丢失工作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你要把自己当下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成本,精确地计算出来,将最坏的可能性具象出来,每个月甚至可以以最低的开销成本生活一两天,这样哪怕恐惧真的来临,你也可以坦然接受……

如今回看,书里当然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对人际关系的漠视,对自我时间的剥削,甚至某种程度来说,它是一种自我PUA的宣扬。但不可否认,它也是一本将“职场”,这个自工业革命以来就不停运转的大型机器,其背后的运行逻辑进行充分质疑和重新梳理的著作。这本书出版于2007年,很多理念18年后依旧具有颠覆性。可以想像,当年刚满23岁的我听到这些内容,头脑的震惊程度。

我运气很好,在进入职场的第一年,就遇到了这样一本书,和充分接纳书中思维的上司。我训练自己成了一个主动的人,在机会面前先发制人,没有机会创造机会。用今天的话说,成为了一个“高能量”的人。随着效率,产出,自我优化的能力进步,机会也仿佛滚雪球,不断的向我展开。

2016年,我来到北京时,已经对于“卷”和“先发制人”这两个概念驾轻就熟。第一份工作,我争取到了每年3个月的无薪假期;第二份工作,用人单位考虑到实在不能开个体绿灯,于是与我商议签署兼职协议。我也从那时起,正式开始了“数字游民”的职业人生。

《我和我的家乡》剧照

今年,是我与第二家公司合作的第八年。法律意义上来说我算是自由职业,但跳出来看,我也算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积极的工作氛围,没有薪资上的担忧,也没有勾心斗角的同事纷争。当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接受这一点,但总有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愿意为此一试(注:2016年的就业环境更好,所以成功率更大。如今环境更复杂,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尝试)。

从北京到简阳,意料之外的困难

读到这里,你会发现一个bug。哪怕从一开始,就没有合同限制我的居住地,我依旧在北京生活了八年,付着一线城市的高额房租,并没有真的开始“数字游民”。

这八年,才是生活更真实的一面,是书里不会写的光鲜背面。

比如书中没有告诉过我,要真的执行到书中所说的程度,一个人工作的实际时间并不是每周四小时,而是每天十到十二小时。因为当你开始注重效率,将“注意力”当作生活中最重要的指标,你对于时间和生命的锚点,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你会开始无法容忍效率低下,你会开始焦虑,你会在细枝末节的地方较真,大脑会自动放大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好处是你会自律,坏处是你会暴躁。大脑始终围绕“更高、更快、更强”,开展了自己的加时赛。是,你当然可以早上11点在巴厘岛喝咖啡,但你也会在半夜12点,不断灵魂拷问为什么刚发出的文章,流量不尽如人意,我,到底还能再做些什么?

书中也没告诉你,要达到可以长期稳定的“不在现场”,你需要的并不是“我更优秀”。它或许在一开始可以带你进门,让用人单位看见你的潜在价值。但要维持这种稳定,其实需要的是另一种能力,是犹如维持婚姻一般的彼此信任和依赖。“不可替代”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内核却并不是“只要我更优秀,我就不可替代”,而是“哪怕别人更好,我也只选择你”的坚定。要做到后者,需要与公司历经难关,需要长时间的磨合,需要让对方知道你是自己人,需要在很长时间里随叫随到,需要从里到外与公司成为利益共同体。

这也是为什么,几年前FIRE流行一阵后,很多年轻人重新回归了职场。马拉松和冲刺跑,终究是全然不同的东西。虽然人生中的任何选择都合理,但任何选择,想要长期稳定做到,都逃不开马拉松的耐力和经营婚姻的坚定。

我今年35岁,执行贯彻“每周工作4小时”理念12年。相对于23岁那年,对这本书理念的震撼与向往,如今的我更多了一份对整个理念的重新审视。

今年也是我正式搬来简阳的第二年,我同时在历经所有数字游民会提及的,逃离北上广后的孤独。

《何时是读书天》剧照

独自一人生活在没有朋友亲人的小镇,虽然有很多过去就认识的本地朋友,虽然有各种渠道结交新朋友,总觉得心底有些东西在缺失。但,也像《每周工作4小时》里具有价值的并不是方法论,而是它从底层对职场体系的重新思考——当下的我也在思考,当我们说自己渴望不孤单,当我在说有“满足感”和“舒适感”的社交,背后究竟是在说什么?我是个非常主动的人,那我怎么可以通过主动,创造维系在不同时空下的“社交”?是老朋友的定期视频电话,新朋友的时不时徒步野营,还是时不时的,飞去老友所在地,一起见面吃饭?

好在,简阳虽然对于成都人是“去哪都两小时”,但对于我,它简直就是穿梭世界的天堂。可以随时随地,半小时内到达去世界任何地方的中转站,是我为自己打造的生活里,千金不换的珍贵价值。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然宁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28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