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绝大多数人记不住3岁前的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4-11·阅读时长18分钟
287人看过
一个人幼时环境越复杂,海马体就越发达,认知地图也就越精细。
绝大部分成年人记不住3岁之前发生的任何事情,对于3〜7岁这段时间的记忆也很模糊,而且往往带有上帝视角,这是因为很多儿时记忆都是通过大人们的叙述或者重温老照片而形成的。弗洛伊德把这一现象称为婴儿失忆症(infantile amnesia),他认为这是大脑为了避免尴尬而主动屏蔽了这段记忆。他相信心理学家们可以通过唤醒儿时记忆揭示出一个成年人的潜在欲望,这就是精神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随着神经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弗洛伊德的理论受到了挑战。曾经有一种新假说认为婴儿不具备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后者是长期记忆形成的基础。但动物研究发现婴儿失忆症并不是人类独有的,很多哺乳动物也有类似的情况,只是延续的时间不同而已。
《亲爱的小孩》剧照
还有一种新假说认为婴儿的海马体(hippocampus)尚未发育完成,不具备形成长期记忆的条件。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一群科学家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证明这个新理论也是不正确的,相关论文发表在2025年3月20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研究人员招募了26个年龄在四个月至24个月的婴儿,先让他们看一组图片,同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测量他们大脑海马体的活跃度。一分钟之后,研究人员再让他们看同一组图片,结果发现婴儿第一次看到某张图片时海马体的活跃度越高,第二次再看到同一张图片时注视的时间就越长。已知婴儿会花更多时间注视自己熟悉的东西,这个结果说明婴儿记住了其中某些让他感兴趣的图片,而这种记忆力是通过海马体来实现的,和成年人储存记忆的位置一模一样。
其实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任何一位父母都会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有记忆力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儿时记忆为什么会丢失了呢?
这篇论文的作者认为儿时记忆并没有消失,只是成年人失去了检索这段记忆的能力。事实上,此前曾经有人用光遗传学(optogenetics)技术研究了小鼠的记忆能力,发现小鼠的儿时记忆确实仍然存在,能够用某种特殊的技术手段提取出来。
《再见我们的幼儿园》剧照
可惜这项技术没办法应用到人类身上,所以我们只能去猜测记忆检索失败的原因。一种假说认为,一个人一生中会经历无数事情,而人类不可能将它们全都记住,只能选择记住那些重要的事情。婴儿的世界观尚未形成,根本不可能知道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所以大脑选择不对婴儿时期的记忆赋予优先级,导致成年人无法根据优先级来检索儿时记忆。
另一种假说则认为,记忆的检索过程是通过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来完成的,婴儿的海马体尚未发育成形,不具备对时间和地点进行标注的能力,所以儿时记忆便会因为缺乏标签而被淹没。这就好比说假如一本书的标签信息丢失了,再能干的管理员也很难从浩如烟海的书库里把这本书找出来。人类之所以很难记住自己的梦,原因也在于此。
《念书的孩子》剧照
有研究显示,海马体会在婴儿不断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创建出一张认知地图,事件的标注就是在这张地图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个人幼时环境越复杂,海马体就越发达,认知地图也就越精细。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一个悖论,那就是为什么我们都相信婴儿的成长环境对于大脑的发育至关重要,虽然儿时记忆最终都是会被忘掉的。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