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90后课本”,救了娃的一年级数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4-04·阅读时长20分钟

69人看过
他们的用户才上小学一年级。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林竺

“13-8”的三种算法?这不是堪比“茴”字的四种写法吗?

我怒气冲冲地向朋友抱怨。

破十法、凑十法、平十法、借十法,过去偶然在社交媒体平台看到过这几个名词,一直不明所以。直到孩子来到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我才得以一窥堂奥。

以“13-8=?”为例,“破十法”,就是把13拆分成10和3,先用10减去8,得到2,然后加上最初拆出来的3,得到最终结果:5。

“平十法”就是先用13减掉8中的3,得到10,再继续减掉8中的5,得到最终结果:5。

《天才基本法》剧照

以上是退位减法的算法,进位加法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计算“5+8=?”,可以先把8拆成“5+3”,让5和5凑成10,再加上余下的3,得到13;也可以把5拆成2和3,让2和8凑成10,计算出13。

这些计算方法的隐含前提是,孩子要对每个数的分、合非常熟悉:8能拆成3和几?10减8等于几?哪些数能凑成10?

但不幸的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这方面的训练少之又少。从课本到练习册上,几乎都是各种“数学趣味题”——用文字描述出场景,让小孩计算。但孩子识字量少,这些“趣味题”只不过是一把又一把狙击亲子关系的长枪罢了。

言归正传, “破十法”等传授底层逻辑的计算方法,孩子压根儿理解不了。

帮助孩子预习这些计算方法时,我讲得嗓子都要哑了。一抬头,娃双眼无神,早已不知神游何方。一股怒火从我头顶“噌”地窜出来。

《小舍得》剧照

发火归发火,还是得乖乖完成作业——老师要求拍各种计算方法的视频,孩子得一边摆学具,一边讲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13-8”。

即便我已经讲了三遍,娃拿着学具,依然仿佛刚刚降临地球的外星人。

他的计算练习册更是没眼看——几乎50%的错误率。可是,寒假时,娃明明计算得无比纯熟啊!

寒假期间,孩子姥爷不辞辛苦地训练了一个月,每天得空就考他:“13-9等于几?8+9等于几?”这样每天练习,20以内的加减法他几乎烂熟于心。

结果,新学期开学后,数学教材一引入“破十法”等计算方法,娃脆弱的计算系统全线溃败。我的情绪也濒临崩溃。

为什么给小学生辅导作业这么难?为什么小学生作业还需要辅导?作为一个普通智力、曾被高中数学虐得找不着北的人,我分明记得自己上小学时没这么痛苦,我爸妈也不曾受过这样的苦。

辅导作业令我身心俱疲,上社交媒体平台一看,才发现跟我同命相怜的人为数不少。评论区的IP地址五花八门,天南海北的爸爸妈妈们互相吐槽:“这些计算方法太繁琐了,20以内的加减法,全背过就万事大吉!”“还是我们小时候用的数学课本好。”

《小欢喜》剧照

我心里一动:既然这本数学教材用着如此不顺手,为何不返璞归真?

我去万能的网购平台搜索“90后数学课本”,没想到真有人卖影印本。买书的人总是讲究出版社、版本,买老课本的家长则言简意赅,直接称之为“80后老课本”“90后老课本”。

在“水军”遍地的当下,这类商品的评论区难得的有“活人味儿”:有人表扬店家印刷质量好,有人吐槽辅导数学作业的崩溃,还有人在问答区询问书本的影印质量。看来,我的同路人不少呢!

三四天后收到书,我情不自禁地长舒了一口气——这才是记忆中的小学难度啊!

一年级上册,从1开始,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学,每一个数的分与合都反复训练,强化印象。课后也没有花哨的习题,只有简单的加减法,根据图形写数字或算式。

一年级下册以退位减法开篇,第一课是“十几减9”,第二课是“十几减8”,以此类推,直到“十几减1”。每一课都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

小小的开本,和A6记事本差不多大,页码则和新版数学教材相差无几—— 但如今数学课本的开本已经扩张到A4纸大小。

久远的童年岁月也随着书本浮现出来。

《小别离》剧照

作为一名90后,在我的记忆中,小学低年级的作业常常是简单的抄写字词、做做算术题。我还记得自己在小小的灯泡下一笔一画写作业的情景。那时候,好像一切都不慌不忙,我独自写着作业,偶尔看着木质茶几上被烟头烫黑的圆点儿发呆。
那时候,课本和配套练习册上没有铺天盖地的生字,没有长长的文字营造的“情景”,没有脑筋急转弯似的“趣味题”,一切都在小小的我的掌控之中。
对比了老课本与新教材,我发现编写思路也出现了很大区别:老课本以基本的计算训练为主,要求孩子反复练习,低龄的孩子可能觉得枯燥无趣;新教材似乎注重教授底层逻辑,一通百通,但如果孩子没有扎实的计算基础,这些底层逻辑只能是空中楼阁。
不管这样的设计背后有多么深奥的数学原理,或者多么长远的考量,作为用户,我只知道:它,不,好,用。
数学教材已经把娃绕晕了,打开配套练习册(考虑到教育部规定一二年级不允许布置书面作业,这是老师偷偷让家长各自下单买的),题目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请根据歇后语写算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可怜的孩子,他还完全不懂什么叫歇后语。
“小明从18楼步行下楼,已经下了9层楼,还要再下几层楼?”如果你以为是这道题的答案是“18-9=9”,恭喜你,成功做错了小学一年级的题目。

《小巷人家》剧照

孩子数学练习册上的有些题目似曾相识,我依稀记得,它们曾经是小学中高年级寒暑假作业中的趣味题(因为符合认知水平,确实觉得有趣),也有的是教材“基础训练”中的“思考题”。它们如今变成了常规题目,而这些题目需要孩子大量识字并熟悉计算规律才能做出来。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就连作业难度都“通货膨胀”了,出题人仿佛在变着花儿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努力证明自己的巧思,唯独忘了:他们的用户才上小学一年级。
新学期开学一个多月,想起在一年级上学期那些怎么讲都讲不明白的“趣味题”解法,我终于决定摆烂:孩子做作业时不理解的题目,就直接告诉他答案。留出时间,学习“90后老课本”,踏踏实实地做不兜圈子的计算题。
事到如今,我似乎明白了国家要求“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的良苦用心。
因为现在的作业真的太难了。
那么以后会更好吗?

《小舍得》剧照

高年级家长纷纷告诉我,未来的作业只会更多、更难,三年级的作业要写三四个小时,初中生的作业要写到深夜。
想想未来的悠悠岁月,我不禁长叹一声。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排版:初初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图片

大家都在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
图片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25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