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4-04·阅读时长20分钟
“13-8”的三种算法?这不是堪比“茴”字的四种写法吗?
我怒气冲冲地向朋友抱怨。
破十法、凑十法、平十法、借十法,过去偶然在社交媒体平台看到过这几个名词,一直不明所以。直到孩子来到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我才得以一窥堂奥。
以“13-8=?”为例,“破十法”,就是把13拆分成10和3,先用10减去8,得到2,然后加上最初拆出来的3,得到最终结果:5。
“平十法”就是先用13减掉8中的3,得到10,再继续减掉8中的5,得到最终结果:5。
《天才基本法》剧照
以上是退位减法的算法,进位加法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计算“5+8=?”,可以先把8拆成“5+3”,让5和5凑成10,再加上余下的3,得到13;也可以把5拆成2和3,让2和8凑成10,计算出13。
这些计算方法的隐含前提是,孩子要对每个数的分、合非常熟悉:8能拆成3和几?10减8等于几?哪些数能凑成10?
但不幸的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这方面的训练少之又少。从课本到练习册上,几乎都是各种“数学趣味题”——用文字描述出场景,让小孩计算。但孩子识字量少,这些“趣味题”只不过是一把又一把狙击亲子关系的长枪罢了。
言归正传, “破十法”等传授底层逻辑的计算方法,孩子压根儿理解不了。
帮助孩子预习这些计算方法时,我讲得嗓子都要哑了。一抬头,娃双眼无神,早已不知神游何方。一股怒火从我头顶“噌”地窜出来。
《小舍得》剧照
发火归发火,还是得乖乖完成作业——老师要求拍各种计算方法的视频,孩子得一边摆学具,一边讲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13-8”。
即便我已经讲了三遍,娃拿着学具,依然仿佛刚刚降临地球的外星人。
他的计算练习册更是没眼看——几乎50%的错误率。可是,寒假时,娃明明计算得无比纯熟啊!
寒假期间,孩子姥爷不辞辛苦地训练了一个月,每天得空就考他:“13-9等于几?8+9等于几?”这样每天练习,20以内的加减法他几乎烂熟于心。
结果,新学期开学后,数学教材一引入“破十法”等计算方法,娃脆弱的计算系统全线溃败。我的情绪也濒临崩溃。
为什么给小学生辅导作业这么难?为什么小学生作业还需要辅导?作为一个普通智力、曾被高中数学虐得找不着北的人,我分明记得自己上小学时没这么痛苦,我爸妈也不曾受过这样的苦。
辅导作业令我身心俱疲,上社交媒体平台一看,才发现跟我同命相怜的人为数不少。评论区的IP地址五花八门,天南海北的爸爸妈妈们互相吐槽:“这些计算方法太繁琐了,20以内的加减法,全背过就万事大吉!”“还是我们小时候用的数学课本好。”
《小欢喜》剧照
我心里一动:既然这本数学教材用着如此不顺手,为何不返璞归真?
我去万能的网购平台搜索“90后数学课本”,没想到真有人卖影印本。买书的人总是讲究出版社、版本,买老课本的家长则言简意赅,直接称之为“80后老课本”“90后老课本”。
在“水军”遍地的当下,这类商品的评论区难得的有“活人味儿”:有人表扬店家印刷质量好,有人吐槽辅导数学作业的崩溃,还有人在问答区询问书本的影印质量。看来,我的同路人不少呢!
三四天后收到书,我情不自禁地长舒了一口气——这才是记忆中的小学难度啊!
一年级上册,从1开始,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学,每一个数的分与合都反复训练,强化印象。课后也没有花哨的习题,只有简单的加减法,根据图形写数字或算式。
一年级下册以退位减法开篇,第一课是“十几减9”,第二课是“十几减8”,以此类推,直到“十几减1”。每一课都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
小小的开本,和A6记事本差不多大,页码则和新版数学教材相差无几—— 但如今数学课本的开本已经扩张到A4纸大小。
久远的童年岁月也随着书本浮现出来。
《小别离》剧照
《小巷人家》剧照
《小舍得》剧照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25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