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经历过亲人离世,认知边界会拓宽,因为心中开始对另一个世界有了想象。
至亲的离去,无疑是世间最让人难以承受的痛苦。死亡夺走了深爱的依靠,当意外降临时,那些没来得及说出口的告别,成了许多人心中一辈子的遗憾,如乌云般压在头顶,久久不散。
直到从个税扣除里删除赡养老人那一项中父亲的信息时,@Qiu A 才惊觉自己都没来得及赡养爸爸。子欲养而亲不待,爸爸没跟任何人交代一句话就一个人走了,快两年了。
@曾高兴 说,他的爷爷2010年去世了,那时克隆技术甚嚣尘上,初中的他立志要克隆一个爷爷。“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初心被唤醒,但人已经走出了好远好远。”
如何应对失去至亲的悲痛,始终是我们生死教育里的短板。人们常说 “节哀顺变”,仿佛哀伤无需多言,时间自会将其治愈。但实际上,人有悲伤的权利,一味压抑,反而难以走出悲痛。
美国学者香农·李·道迪指出,直面死亡现实,心情不会更沉重,反而会变得轻盈。在她看来,人去世后并非彻底消逝。我们爱过的人、亲手种下的树、传承的食谱,还有分享过的思想,都构成了一种延续的遗产,编织起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网络,这便是一种别样的 “来世”。在本刊记者对她的专访文章末尾,许多读者分享了经历至亲至爱离世的感受,以及面对死亡的思考与准备。
今天,我们整理了部分读者的留言,向那些逝去的人们寄去哀思。活着的人啊,有些坎跨不过去,那就不跨了。
@喵~
爸爸年前突然走的,让所有人措手不及,我没来得及见他最后一面。他生前我们并没有细腻温情的父女关系,更多的是事务性的沟通。结婚生子他都写过家书给我,当时匆匆看过并未做任何回复。他是家里拿主意的人,总觉得他会一直那么强势有主见。就连照片他也是拍得最少的,从没想过他的生活轨迹就这样戛然而止。尽管目前我能正常生活,但巨大的遗憾与感情缺失,将像乌云一样在我头顶,永远不会散去。
妈妈走后,去注销户口,工作人员把妈妈的身份证剪了一角给我们作纪念;收到妈妈工资卡打入的抚恤金;看到身影像妈妈的老太太…… 这些时刻,我都会泪流满面。自责当时妈妈走前一个月,自己忙忙碌碌没陪她,以为只是感冒,没重视,直到她进重症监护室,还天真以为她能出来,直到她在我左肘弯里永远闭上眼睛,心痛不已。即便知道会有这一天,仍哀伤许久。
《记我的母亲》剧照
妈妈25岁非婚生子生下了我,独自养大我很辛苦。早些年妈妈做生意还有钱,后来都被骗了,家里人对她也不好。
2014年,我大学毕业去了北京工作,起起伏伏,那时我只想逃离原生家庭,慢慢就跟妈妈疏远了,对她越来越不耐烦。这几年工作顺心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我想终于可以把妈妈接过来,带她去看世界,她也答应了。
可上个月月初,我接到了电话通知。妈妈在工作中意外去世了。我的世界没有了。
奶奶在还很健康时自己选的布料,找人给自己做了寿衣,还在我们都不知道的时候拍了遗照。那时的我,总觉得离别遥遥无期,每次看到她柜子里的寿衣,都不愿意多看一眼,我以为她会陪我很久很久,会在每一个节假日等我回去。
奶奶离去得很突然,于我而言,很多遗憾成了终生难以抚平的伤痕。和遗像里的她对视的时候,我流着泪怪她不等我回去,而她,好像责备我不顾疫情危险执意回家。
下葬盖棺时,我挤进人群想和奶奶做最后的告别,殊不知,告别是漫长的,后来每个平凡的日子,我都会因为某个小事想起她或哭或笑。
两年多了,我还是很想她,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我想我们都深爱着彼此,死亡不代表结束,愿来生,我们还可以相伴。
《人世间》剧照
2022 年 2 月 28 日晚上 6 点多,接到家里电话得知外公离世,大脑短暂空白,听到身旁马路上的鸣笛声才接受事实。凌晨返家看到冰冷棺木里的外公,阴阳两隔。2 月底广州已穿单衣,皖南老家却阴冷。2月底的广州已穿上单衣,皖南的家却还是阴冷的。外公过年时说等到天气暖了,他要在家门前种满花,春暖花开的时候大家都回来陪他看风景,给他拍照片,终究还是没等到。没等到的事情太多了,遗憾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这位老同志了,妈妈也再也没有爸爸了,我没有外公了。
高二时外公去世,我没见到最后一面。外公的离世对我影响很大,很长时间悔恨自己忽略他在病床上的呼喊,无比想念。这两种情绪交叠,即便过了 8 年,仍不能释怀。如果能再和外公相处,我想为他揉腿、喂饭,可难过的是,我连外公的口味喜好都不知道。
记得小学三四年级姥爷去世,我和表姐抬着纸糊纪念品在大街上跑,没有悲伤情绪,被邻居叔叔问老人去世怎么还高兴。那时可能不理解死亡,也不知如何应对。后来高中毕业前后姥姥去世,第一反应仍是没哭,直到大家去墓地我在家时,才突然放声痛哭,妈妈回来抱了我好久。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剧照
从小跟姥姥长大,她是一位非常慈祥善良勤劳的老太太,我就像她的小尾巴,走到哪都跟着她,姥姥在哪,家就在哪。去外地上学后,每次回来,姥姥都会买上我爱吃的,在街口等着我。在异地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为生活忙得团团转,没能好好陪伴照顾姥姥,2012年出国进修,姥姥病重了,赶回来陪了她最后一程,好后悔再也没有尽孝的机会了,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这些年过去,每每想起,眼泪都会涌上来,后来把姥姥的照片放在手机相册里,把她最爱穿的衣服放在我的衣柜里,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会在手机记事本里给姥姥写信念叨念叨。现在想起姥姥,依然会流泪,但疼痛在减少,因为我知道最终我们一定会再见面,而且永远不会分开了。
2011 年夏天,跪在奶奶遗像前痛哭,家里人不太懂 18 岁的我。我找遍家里所有地方,也没再见到奶奶。好在那个夏日夜晚,看到萤火虫飞到蚊帐边扑闪,也许那就是告别。遗憾就永远遗憾吧。
@Tree Pi
小时候看《哈利波特》,印象最深的是小天狼星摸着哈利胸口说 “珍爱我们的人永远不会真正离去”。老妈已离开十四年,远超她陪伴我的七年。我永远记得她让我把碗里每粒米吃干净,路过街边钢碗会拿出零钱,临走还说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有时幻想在宇宙某光年远处星球上架望远镜,是不是就能看到地球上鲜活的她。她一直活着,在更往前的时空,在回忆里。
《哈利波特》剧照
直到爸爸遭遇事故去世,四十岁的我才第一次踏进了殡仪馆,在凌晨四点。很多细节我都想不起来了,只纳闷,夏天怎么可以比寒冬还冷?我的身体明明被冻得不停颤抖,神经却木木地不听使唤。
按照乡村传统,爸爸意外离世,骨灰要在殡仪馆寄放三年。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忌日和春节前,我和家人们都要去殡仪馆祭祀。不再觉得殡仪馆可怕,爸爸在那里呢。感觉在那个特定空间里,我的所有意念都可以通过空气传达给另一个世界的亲人。
有人说,父母是子女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不在,子女就要直面死亡。直面也没什么,我不再畏惧死亡了,想到另一个世界里有父亲,还有祖辈们在,也许在那边团聚,守望这边也不错。于是,我从心如死水变成了心静如水。同样都很平静,但自己知道内里还是有些不同的,至少在当下,我还是拥有着生机,珍惜着每时每刻的现在。
《狮子之家的点心日》剧照
失去挚爱冲击力巨大,完全打碎生活。人会像走在黑暗隧道,看不到光明,浑浑噩噩无法正常生活。这时亲人朋友的陪伴、无条件包容很重要,有时人会不讲道理、情绪爆发,其实背后是哀伤。如果亲人朋友能接住情绪,看到哀伤,加上心理咨询师帮助,随着时间推移,带着哀伤重建精神支柱,也能活得丰盛,从此更懂得珍惜、理解人、明白人生不易。
三年前爸爸离世,被推进火化炉那一刻,妈妈崩溃大哭,亲戚提醒 “节哀”,她很快停止哭泣,但悲伤不会停。之后很长时间,妈妈提起爸爸都会低泣。那时我因觉得爸爸对妈妈态度不好有怨,除某一时刻,硬是没掉眼泪。好在坚持心理学学习,面对和疗愈自己,协助妈妈看见内心的失落、悲伤、内疚、亏欠,解开曾经的心结,接受爸爸已不在的事实。四年过去,现在想起爸爸,悲伤痛苦褪去,只留下温暖,感谢他为家庭的付出,这份爱一直在我们心里。
作为小女儿,和父亲感情很好,他像朋友一样尊重和爱我。11 年前父亲离世,我一方面觉得他在平行时空,另一方面遇到问题会想象他会给什么建议。大概因为他给的爱和尊重足够多,所以我常想念但不觉痛苦。这也让我思考要珍惜身边人,给足够爱和尊重,希望自己离开时,留给亲人的不是痛苦,而是像父亲一样,即便离开,爱也能陪伴亲人一生。
我们恐惧死亡是因为未知,因为世间有留恋。父亲从生病到去世 7 个月,看着他心电图变直线,清楚此生再没爸爸了,但爸爸一直在我心中。经历这些,我内心强大,不再恐惧死亡,毕竟没什么比死亡更可怕。
《入殓师》剧照
高二时爸爸去世,第一次去火化场。第二次是外婆去世。流程大概是殡仪馆车来接走,办理手续等待火化。一号车间有三间火化室,爸爸在最右边,房间门口小白板写着他名字。灯亮火化中,我们等了两三个小时。灯灭,拿着骨灰盒整理 “碎片”,是灰和骨头骨架。抱着骨灰盒打大黑伞接爸爸回家,布置灵堂,超度三天后送爸爸 “上天”。那是第一次经历至亲死亡,我觉得像梦,没当着众人面哭。那几天家里人多,我喜欢热闹却不想是这样的热闹。这三天回想过去,守夜、哀悼、祝愿,算是一种疗愈,我慢慢接受了爸爸的死亡。恰逢清明,我买了车票回家,觉得爸爸也想我了。
@光明創造 曾灵锋
在安养院和人民医院临终关怀室做义工,涉及前期医疗病情审核、家属沟通、财务梳理和遗嘱、精神信仰需求、太平间沟通、火葬场出殡。与其说服务临终者灵魂,不如说是他们用生命最后旅程给我上了深刻一课。
十年前妈妈因癌症晚期,病痛折磨下决绝地离开。她不愿去医院,不接受姑息治疗,走得突然。她活得明白,不愿给家人添负担。我当时接受不了,差不多用五六年才理解、平静接受现实。真希望有更多人和专业机构从事临终关怀工作,这才是伟大事业。
《情书》剧照
父亲确诊癌症后,我强迫自己尽快接受,迷茫绝望后配合治疗。后来看到安宁疗护消息,但对三线城市的我们是奢望。父亲弥留最后两个月,身心承受巨大痛苦。《最好的告别》还没翻完,父亲已离去。
小时候对死亡没概念,家中长辈健康。最早对死亡的印象是家里养的鸡被吃掉,很伤心。后来家里动物因拆迁被送人,没太多感触。2003 年大爷因心脏病去世,我四年级,他先天心脏病,走前吃了碗面条。对这事记忆零碎,当初可能没太伤心,却被很多人劝慰,只能装作伤心。现在想可能是太小不明白死亡意义。
初中青春期叛逆,我常想活着的意义,没满意答案。后来上学、读书、谈恋爱、工作,一切顺利却没大成就。2016 年姨夫去世,2017 年姥爷因癌症去世。那段时间我常幻想自己的哀悼会,想活着或许是因为爱,为了爱我的和我爱的人。结婚后,活下去的牵绊又多了一个人。现在我觉得活着是一种体验,每个阶段都有独特体验,这是目前我对 “活着” 最满意的答案。
爸爸和妈妈都因癌症离世。妈妈患病时我们很多不懂,她走时很疼。后来爸爸患病,我们懂多了,陪伴他走过最后日子。癌症折磨病人,家属也艰难,感恩有姐姐、弟弟一起面对。
《都挺好》剧照
前几年和母亲讨论死亡,她甚至说不出那个字,如今见识身边变故后,我们能讨论围死亡期了,她听我签了器官捐献也想加入。我们坦然面对死亡,正如坦然面对生活。
24岁生日不到,妈妈被确诊癌症晚期,确诊那天是2007年5月5号,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在医院,爸爸还没来,医生就把病理结果告诉了我,我当时平静地问医生妈妈还有多长时间,她说三个月,我“哦”了一声,转身离开,然后泪如雨下。擦干眼泪,进病房告诉妈妈她没事儿,只是有点儿贫血。那天晚上我失眠了,当太阳升起时,我想好了怎样让妈妈过好这人生的最后三个月,我一夜长大。每天下班后就去医院给她喂饭,洗澡,整理大小便,给她读小说杂志。妈妈越来越瘦小,她恍惚间变成了我的孩子,我叫她“小芊芊”,我在给她喂饭,哄她开心时,仿佛看到小时候她精心哺育我的样子。2007年7月30号,妈妈离开了我们,差不多三个月。那三个月后母亲变为天使,我由女孩变成女人。母亲走后,我一直没有梦到过她,老人都说,她是放心我的。
外公离世对我影响深刻。他在舅舅要求下靠血透延续两个月生命,毫无生活质量,半昏迷中都呻吟难受,让我觉得死对他或许是解脱。人固有一死,我希望自己最后能在舒适环境、家人陪伴下安然离世,而非躺在 ICU 独自等死。
《岁月自珍》剧照
感觉自己身体机能下降的时候,和家人坐下来,认真地讨论身后事,争取活出生命的宽度。面对死亡的准备,其实就是“道爱、道谢、道歉、道别”。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