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唐人街探案》十年,这次陈思诚又跑赢了“最卷春节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2-05·阅读时长20分钟

32人看过
它神奇地找到了系列前所未有的第三根支柱,那便是历史情怀。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吴霜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以前大家老说陈思诚是导演中的“产品经理”,而现在他已经进化为“魔术大师”。

《唐探1900》上映三天破10亿,猫眼预测总票房34亿,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里仅次于《哪吒2》。与此同时,此片口碑豆瓣仅6.5。票房与口碑倒挂,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陈思诚的作品上面:比如《消失的她》(2023)豆瓣6.2,票房破35亿。
其实“陈思诚悖论”本身倒不特殊,因为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对待所谓“好莱坞大片”就是这个态度:一边吃一边骂。现在网飞等流媒体的大量电影和剧集,其实豆瓣评分也多是5-7分之间。美国电影工业就是各种型号、大大小小的“陈思诚”撑起来的。
“又要卖座、又要拿奖”,我记得曾经是张艺谋的理想(他八次冲击奥斯卡,可惜还是没拿到),后来他也放下了这份执念,毕竟那本身就是一个颇为勉强的要求。
但这回的陈思诚的确有所不同,之所以说是“魔术大师”,是因为你本来以为看的是一个喜剧推理故事,结果却被上了一堂历史政治课。在商业片里藏了一个人文的回马枪。我们无法判断这种人文追求在主观上有几分真诚、几分功利,但谁都必须承认这个魔术给他变成了。
然而要相对公允地评价此片,就必须让套路归套路,情怀归情怀。请注意,在这里,“套路”和“情怀”都不是贬义词。我的意思是说,商业片本来有其规定动作,这部分《唐探1900》完成得有些乏善可陈,但它的情怀成了意外之喜,在感情上给了观众另一种弥补。

既新又老的平行宇宙

《唐人街神探》是个原创IP,起源于十年以前,已经拍过三部电影(外加两个剧集),故事辗转于曼谷、纽约、东京等著名旅游城市。而这三部口碑也是一路走低,豆瓣评分从7.7到6.6再到5.3,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这个IP的潜力差不多要榨干了。
想不到第四部电影不玩地理拓展,改走历史纵深了。思路一换,格局全开。
改拍前传的一大好处是,这相当于一个软重启。正传三部曲尾大不掉,索性晾到一边,从头再来。故事的根本是刘昊然和王宝强这两个搭档,而前传就相当于一个平行宇宙。原本刘昊然饰演的天才少年秦风,在前传里成了一个华而不实的混子秦福,不懂什么高深的数学,只懂中医。而原本王宝强饰演的猥琐大叔唐仁,这回却成了一个耿直的印第安战士阿鬼。
《唐探1900》的故事其实颇为老套。说洛杉矶唐人街有一个白人女子爱丽丝被人开膛破肚杀害了,目击了一切的路人——印第安老酋长六手——也一同被杀害灭口。六手碰巧是阿鬼的养父,所以阿鬼要去追查凶手。又因为爱丽丝是当地共和党议员格兰特的女儿,所以事关重大。此案的嫌疑人是当地华人帮派协盛堂堂主白轩邻(周润发 饰)的独子白振邦(张新成 饰)。秦福受白轩邻所托,为他儿子洗脱冤情,不然的话,整个唐人街可能会因格兰特推动的排华法案而被取缔……
开膛手杰克式的针对女性的连环凶杀案,这完全是被拍滥的题材,立意和手法都很难有什么新意。其实真正有心的推理爱好者,光看这个简介就已经能把凶手和动机都猜中了。
无须讳言,唐探系列电影里,案子的设计都偏平庸,跟美国或者日本的同类相比,应该属于中下水准。就算在案件设计相对最精致的第一集里,观众记住的也不是作案手法,而是片尾张子枫的邪魅一笑。
除了探案以外,系列的另一大支柱便是喜剧。这一部分《唐探1900》虽然有所创新,但笑果也很一般。在正传三部曲里,它的搞笑部分走的是一种经典的王宝强式土味喜剧:一个智商和情商都有点低的土包子,像口香糖一样黏上了一个自诩聪明、冷静的精英人物,他总是打乱后者精心设计的计划,但又不时能提供一点三个臭皮匠式的草莽智慧。
但是在这部前传当中,演小生刘昊然这次负责演丑角,总有些格格不入。比如秦福遇到案件的委托人,唐人街黑帮老大白轩,油滑地硬要认作干爹、纳头便拜,就让人感觉非常突兀,总给人以乖小孩硬要冒充江湖人的不自然。
而王宝强这次的印第安人设过于耿直,失去了唐仁的浮夸和猥琐。阿鬼那些超能力,比如用自我点穴变成肌肉猛男,这些看着也挺好笑,但其实更多地属于爽文,而不是喜剧。喜剧需要欲望遇上尴尬,但印第安人太天真太纯粹了,不懂得尴尬。
除了两位主角之外,本片的喜剧任务还有很大一部分落在费洋古(岳云鹏 饰)身上,此人是慈禧派到美国来捉拿革命党人郑仕良(白客 饰)的,而后者正是本案嫌疑人白振邦的同学。费洋古擅使飞刀、食古不化,却颇为自傲,可以算作一个低配版的“国产凌凌漆”。
岳云鹏的喜剧表达力肯定逊于周星驰,他缺乏一种真正能屈能伸的弹性,也不像吴孟达那样充满一种赖皮的韧劲,而是更像一个泄气的皮球不断被践踏。片中为他设计了反差很大的弧线:当他从爱尔兰帮派那里听到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老佛爷和皇帝仓皇出逃,窝囊了大半部电影的他突然爆发,同爱尔兰人火拼,最后用飞刀和拿手枪的爱尔兰帮老大同归于尽。
这一幕反差的确惊人,本来大家都以为他是个胆小怕事、没有本事的小官僚。但问题是,这幕突如起来的悲壮,并没有体现此人作为个体的尊严,而只是借他宣泄了一下民族情绪。革命党人明确反对义和团式的愚昧,但此处费洋古还是凭着不要命,强行用冷兵器和热兵器打平了,这种“痛快”与义和拳有什么区别呢?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当硝烟散去,原本应该已经死了的他,忽然抓住郑仕良的脚,抬起头,含血说了三个字:“救中国……”《唐探1900》在喜剧方面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闹剧和正剧之间衔接转换得太突兀,仿佛前后是两条不相干的小视频,如何丝滑地玩无厘头喜剧,这方面导演还需要再好好打磨。
总而言之,探案和喜剧,这两者都完成得不咋样,两大支柱都撑不起来,原本这个电影是要垮掉的,但是它却神奇地找到了系列前所未有的第三根支柱,那便是历史情怀。

情怀大魔术

唐人街探案之所以要放在“唐人街”,原本可能只是借助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方便架空凶案的背景,就像陈思诚参与的《误杀》系列总是设定在东南亚某国。同时,唐人街的背景也方便设置一些文化冲突的喜剧桥段,但它始终是一个概念化的噱头,一直没有落得太实。直到这部前传,陈思诚开始挖掘“唐人街”本身的历史,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宝。
唐人街是留美华人在充满歧视的年代自己挣来的一席之地。1900年,大清帝国病入膏肓,回天乏术,海外华人无法背靠一个强大的祖国,处境自然难好,一边做着各种苦力(英语中coolie一词,正是从汉语的“苦力”一词而来),一边却受到主流社会排挤——其罪责正是因为太能吃苦了,威胁到了本地的工人。当时的现实就是这样讽刺,一面剥削你,另一方面“忍受剥削”却成了你的原罪。
有这样一个激烈的历史大背景,陈思诚当然乐得从半吊子的本格推理,转型到社会派。由于凶案的嫌疑人白振邦同时又是革命党人的支持者,所以他这条线就越说越长,越来越复杂,篇幅已经不亚于探案的主线,而在情感上甚至比主线更加触动人。
如果说费洋古听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就直接爆发,迫不及待要跟在场的洋人同归于尽,这种转变难免显得鲁莽和刻意,那么白振邦对革命的向往,就显得很令人信服。
《唐探1900》的魔术,就是把故事的主线和副线,做了一个移花接木、偷天换日。陈思诚很知道素材的轻重与功效,他其实把美学和情感的赌注都押到了后者身上。家国情怀不再是故事的添头,而是故事的大头。整部电影的真正高潮,也不是市政厅外秦福和阿鬼面对记者推理出凶案,而是市政厅内白轩邻面对白人官员的慷慨陈词。
电影让白轩邻痛诉着华工的血泪史,“是谁修建了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华工的死亡率高达10%,每一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人的尸体”、“但是在竣工的合照上,却没有一个华人的身影”。最后,他两臂一张,振聋发聩地向所有美国官员质问:“公平在哪里?”

但随后,导演又让这同一个人物,拼贴起被秦福一怒之下撕成碎片的美国居住证,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这个地方,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可以看到,此片在家国大义方面收放自如、举重若轻,既没有卑躬屈膝,也没有盲目仇恨,观众的情绪得到充分宣泄,又不至于陷入狂热不能自拔。
当我回想整部电影,它有点像刘谦在春晚表演的那个魔术:勺子、筷子和杯子三样东西,换来换去,都是障眼法,实际上就是杯子一直在往右移动。《唐探1900》中,连环凶杀案、爱尔兰黑帮、华人黑帮,各路人马也都是障眼法,最后要举起来的那个杯子,就是“华人”情怀。这也许并非了不起的艺术设计,但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商业奇招,尤其是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档期。
在全片最后的彩蛋里,有金陵福和郑仕良的一段对话。金陵福说:“美国的魔术是汽车、电影、高楼大厦,我的魔术只能博人一笑。我做不到的事,只能由你们来做。”郑仕良回答:“总有一天落后的中国也会变成强大的国家,那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法。”
在本文的末尾,让我把这个宏大的祝福缩小到电影的范畴——时间的魔术总有一天会为我们变出一个新的电影宇宙:那个时候的电影,故事总是配得上情怀,票房也总是配得上评分。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同同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01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