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捡漏”的长假

作者:邢海洋

10-08·阅读时长2分钟

2261人看过

“捡漏”的长假

4.73MB
00:0005:09

“十一”长假过半,热门景区依然是人山人海。游人们在黄山山顶的卫生间里打起了地铺,在三清山山顶挤成一锅粥,在隰县千佛庵外排长队。虽然热点城市的酒店开始涨价,但总体来看,多数地区仍平静,尤其是机票价格跌了不少,很多人开始错峰或反向旅游。

先来讲一段个人经历。因为有事拖延,我不得不在国庆假期前一周出差,从北京到湖南再到广西。一路上都在担心长假前买不到返程机票,或机票太贵。到南宁时,偶尔搜了搜票务信息,没想到从下一站目的地梧州回北京的机票,直飞只要800多元。过了几小时再查看,居然只要500多元了。虽是廉价航空,想不到“十一”前竟有如此廉价的机票。这次看似魔幻的经历,使我对机票定价有了新的认识。临近起飞,航空公司是无论如何也要把空闲的座位卖出去的。尤其是廉价航空,无需提供餐食,多一位乘客意味着多一份利润。又是在大山之中一个相对偏远的机场,客流相对稳定,临飞唯有狂打折。

当看到“绵阳飞乌鲁木齐双人往返票价直降500元”“宁波到海口的机票,单价跌去一半”的时候,感觉我这次购票经历,其实可以带入不同的航程,每家航空公司的定价都是同样的规律。但这样的价格大跳水并非航班的普遍现象,仅是个例。可在疫情前,“捡漏”的机会少之又少,很少听到靠“捡漏”度假的情况。

火车票价格稳定可预订,给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消费者习惯于固定的价格,形成固定的消费模式和生活节奏,感到舒适和安心。这也是当高铁线路越来越绵密,人们出行倾向于铁路的原因。天空是没有轨道的,企业自由竞争,价格便是竞争的主要手段,将座位卖出去、尽可能地卖出高价就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有鉴于此,坐飞机买机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乘客与航空公司在智力和精力上的博弈。

“买的没有卖的精。”面对价格下跌,消费者往往会产生挫折感、失败感。对于航空业,其实是要避免消费群体产生挫折情绪的。可惜的是,疫情三年民航业亏损4000亿元,亏掉了10年的利润,去年虽大幅减亏,可“旺丁不旺财”的旅游大背景下仍未实现盈利。背负着巨额债务,企业间难以协调,各自为战,也就有了“公地悲剧”。当然,节前机票跳水也不全是坏事,毕竟行事机动的旅客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出行便利。

这次出差,或许是偶然,一个突出的感觉是酒店里都挺安静,五家酒店都没有楼上跑动的声音,走廊里也未有喧哗,这在过去罕有。是否因为酒店住的人少,不能确定,但从价格上看,同档次的酒店比过去要便宜不少。查了一下酒店“十一”期间的价格,与平时基本持平,甚至桂林这样的旅游城市也只是微调。看来酒店业对“十一”长假游人数量的预期并不乐观。只是到了假期,当游人涌入后,酒店开始涨价,至于涨幅也没有去年长假夸张。

航班管家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期间国内经济舱平均票价同比下降21%。携程预订数据显示,“十一”假期国内和出境机票价格较去年同期回落均超20%,其中,到日本、英国、新加坡的机票均价(含税)降幅超30%,全球酒店均价也呈现下降趋势。

对于绝大多数长假出游者,这才是关键的全局性信息,这意味着今年的“十一”长假比去年出游更划算,比“五一”出游更有性价比。当然背后也隐含着人们囊中羞涩,旅行半径更短,旅行预算更节俭了。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89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