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致敬 | 李如龙:闽人的“根”和“拼”

作者:李如龙

2023-08-21·阅读时长10分钟

3234人看过


【编者按】

我们常常在闽南语歌曲和俗语中听到关于“根”和“拼”的词句,这些方言里呈现的文化性格,仿佛是闽人基因里自带的元素,让人印象深刻。遗憾的是,原定本次课程中闽语”这一讲主讲人李如龙老师在课程录制前因为身体原因住院,无法完成本讲课程的录制。

已经87岁高龄的李老师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教授,福建省语言学会前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数十年来,李老师调查闽、客、赣、吴等方言及官话方言岛近百点,在广泛调查研究汉语方言的基础上,开展了方言学、音韵学以及地名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事实上,李老师此前已经为本次课程撰写了部分内容,经授权我们将摘录一部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李老师,了解闽语。

【以下为李如龙老师原本为本次课程准备的内容摘录】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语言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语言忠实地反映了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就是获得一种文化基因,研究语言不了解它的文化特征,就只是知其形貌而不知其灵魂。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里陶冶出来的,任何文化都有优秀的传统,也有被淘汰的渣滓。闽方言有哪些值得传世的文化特征呢?这里试说几条:

1、可贵的“根”的意识

根为木之本。根深则木壮叶茂,闽南话说“树身正,无惊树尾摇”就表达了这个意思。闽南话对于出生地有神圣的说法:“乌篮血迹”,指的是“带着血迹的摇篮地”。如果长大后忘了出生地便是忘本。“过番”(下南洋),忘了家乡,在外图谋一己之利,被称为“成番”的“番猪”。在福建各地,向来都很重视世代兴修族谱,在新建的宅第的门顶镶上一块精美的石匾额,刻上“**演派”,那两个星号,姓李的是“陇西”,姓陈的是“颍川”,姓黄的是“燕山”,标明他们的远祖来自万里之外的黄河流域,此风至今不衰。几千万的南洋华人为什么自称“唐人”、称祖国的家乡为“唐山”?所建的街区叫“唐人街”,爱穿的是“唐装”,因为盛唐时代的气派和风光留给他们的是不可磨灭的记忆和骄傲。这种“根”的意识,越是久远就越珍贵。多少炎黄子孙回国观光,见到黄帝陵的古柏、黄河的壶口瀑布、蜿蜒万里的长城,心底涌出的民族自尊心和光荣感,不也就是这种根的意识吗?

在福建,老一辈华侨离家时总要包一把家乡的泥土带走,意味着“乡土”随身。在异国病重了就千方百计挣扎着回到家乡,让老骨头埋进乡土为安。这种事比比皆是,我一个大学同学的父亲就是一例。可见,“根”的意识就是乡土情结。闽南话还说“离乡不离腔”,又把乡土情结和方言情结联系起来了,在离乡别井、远隔重洋之后,这种“根”的意识——乡音乡情就显得更可珍贵。“叶落归根”曾经是第一代海外华侨的座右铭,老病返乡是潦倒不堪的叶落归根;倘是年轻时发迹,回到家乡不但要翻建祖屋、宴请乡邻,还可以修桥造路、办学校、建医院、开工厂,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二战之后,东南亚各国独立,殖民主义退出历史舞台了,新一代华人把“落叶归根”改为“落地生根”,认同当地国家,在兴家立业、为当地建设出力的同时,只要身有余力,就会帮助家乡、祖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南洋华侨在闽南地区办学校、开工厂、做公益的,比先前更多了;改革开放后,侨资和商业信息引入家乡发展现代化企业就更为常见了,这是“根”的意识的新篇章。

2、开拓奋进的海洋文化精神

闽方言东片形成于福建沿海,这里原是古越人居住之所,《越绝书》说他们:“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飙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汉武帝曾想进兵攻打越国,淮南王刘安劝阻他说:越人“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可见是个善于造船架舟、性格强悍的民族。汉人入闽后应该是学了他们的这种本事。所以五代的闽国能够很快造船办外贸,宋元时代则能建成世界级的泉州港,如《元史》所述,拥有海舶15000艘;明代郑和的数百艘海舶组成的船队,从福州港出发远航东非,与此不能无关。明代所编的《琼台志·杂事》曾记载了宋代的旧事,说苏东坡被贬儋州时,“欲渡海北归,曰,必待泉人许久船来才可”,可见,泉州人远航于闽粤琼之间,早在宋代就名闻全国了。

宋元之后的数百年间,闽人经营南洋,是靠着季候风推动的帆船,一年一度往返,不知经历了多少灾难,才在汹涌波涛中得到海洋文明的洗礼,练就了海洋文化的性格。这期间,葬身海底者不知凡几!闽南侨乡,每年七月,各乡轮流一日做“普度”,在大门口摆酒菜,祭奠在外葬身的无有儿孙尽孝的孤魂野鬼,此俗至今未衰。何必把它视为封建迷信的活动呢?这不就是表达了对拓荒海洋先行者的敬重情怀吗?

那么,什么是海洋文化的气派和性格呢?我想到以下几点:

首先,闽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后,出现了一批先知先觉的思想家和改革家。远的有泉州人李贽(1527-1602)反思孔孟之道的因循守旧,提出个性解放和人类平等;近代有南安人郑成功(1624-1662)抗击殖民主义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台湾;闽清人黄乃裳(1849-1924)参加维新运动、追随孙中山革命,福州人严复(1854-1921)向国人介绍西方先进思想,厦门人卢戆章(1854-1928)首先提出改革汉字为“切音字”方案;南洋第一代华侨领袖陈嘉庚(1874-1961)支持辛亥革命和组织华侨参加抗日战争,第二代华侨领袖李光前(1893-1967)则认为中国文化之精华在“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战后倡导南洋华人“落地生根”、反抗殖民主义,认同当地国家,也使自己得到了发展。

其次是经过海洋文化的长期陶冶,培养了不怕死的精神、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团结互助的风格。可以用已经深入人心的闽南话俗语来论证:闽南话是没有“死”的忌讳的;说人“野好死”是夸他脾气好、好相处;“存死”是做事拼死命,相当于“豁出去”;“死了”有时只是“糟了”的意思;“假死”只是说人“装蒜”;“死目”只是表示对好睡懒做的人的不满;“死直”是不会拐弯的直率;“苦死”只是“不高兴”而已;连“钟停摆了”都被说成“时钟死去了”。在潮州话,还把“香极了”说成“芳死”;抱怨商品卖得太贵,可以说“贵死绝”。

艰苦奋斗的俗谚比比皆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拍拼,敢拼则会赢”已经被闽南话流行歌曲传开了;“喙歯拍折连血吞”意思是再大的苦难和牺牲都可以不顾;“犁头戴鼎”譬喻的是“冒着枪林弹雨也要向前冲”;“无拚无性命”(生命是拼搏得来的);“敢死提去食”说的是不怕死,终究会取得胜利;“行船走马三分命”(行船、跑马风险高)。真诚待人、团结互助的谚语也很多:出门在外就提醒大家“入风随俗、入港随湾”,“同行不如同命”;“允人更甚欠人”(承诺的就像是欠了人家的),“敬神不如敬人”(提倡尊重别人),“好歹钱,相佮用”(与人相处不能挑剔、苛求);还有些谚语是教人相信自然规律、总结经验,以树立自信心。例如:“鸭子落水身就浮”;“一支草、一点露,壁边草、坦横雨”;“天无绝人之路”。

3、闽南话值得研究的绝招——文白异读和书口并茂

闽南话十分重视继承书面语的许多古训,大量保存了古代汉语久经提炼传下来的习用语、成语、谚语,成为方言常用语。例如:为人要“古道、古意”,“忠直、忠厚”;对人有“礼数”,做事讲“理路”;劝人“骨力食力、贫惮吞囒”(勤劳得食,懒惰吞口水);褒扬的是“能征惯战”的“豪杰兄弟”,鞭挞的是“不受教训”的“乞食骨”(贱骨头);待人要“照君臣礼”,做事要“认头认路”,经商要“有道得财”。老一辈总是教导儿孙,把老祖宗珍传的“古上书”(古书上写的)认真品尝,吸取精华,使自己“知书识礼”,才能“出人头地”。

至于日常的口头语,根据生活的需要,随时可以创造多样的生动活泼成分。单字的音则有近半都有“字音”和“话音”之别。字音也就是“读书音、文读音”,早先也称“孔子白”;话音就是说话时用的音,也称“白话音、白读音”。学术研究把这种现象称为“文白异读”。文读音是塾师在识字教学中世代传承的,根据的是《广韵》《集韵》《康熙字典》等政府颁定的工具书所定“官音”,大体接近唐宋时期的标准音;白读音有早期传下来的上古音,以及中古以后演变了的新读音或是本地自造的口语音。在全国方言中,闽南话是文白异读最多样、也最稳定的。有时,一个字可以有四五种不同的读音。例如“上”就有“上等、上山、上墓(上坟)、面上(表面)”四种音;“下”有“下放、顶下(上下)、分作三下(分成三份)、放下(放学)、下咧(放着)、悬下(高低)”五种音。进入单词的读音一般都不能随意改变。这种文白异读和书口并茂,一方面体现了前面所说的“根”的意识,读书识字要尊重前代形成的标准;另一方面是口头表达则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放手创造。以下所举惯用语在各地闽南话都是一般人能理解、也说得出的,该用文读或白读都不能含混:

全用文读音                            全用白读音

先小人后君子                         春寒雨那溅,冬寒叫苦旱

上不正则下歪                         船过水无痕

家和万事成                           近溪搭无渡

害人则害己                           多牛踏无粪

清官难断家务事                    肥水唔流别人田

眼不见为净                           厮分食有伸

语音和词汇上的这个绝招是闽南话内部结构的重要文化特征,保证了它的庄重典雅,也鼓励着活泼创造,这正是它的科学、艺术的品格,也是它具有强盛生命力的根本。

4、戏曲艺术的雅俗共赏

闽南方言地区的戏曲艺术可能是全国方言中最为丰富多样的。可谓士族文化与平民文化同荣并茂,雅俗共赏。泉州腔典雅的有“南音”清唱、“梨园戏”(文戏,如著名的《陈三五娘》)和武打见长的“高甲戏”,木偶戏则分大、中、小三种,大型的是“目连嘉礼”,一米高,专演目连故事,配的是佛教音乐;中型的是提线木偶,约60公分高;小型的是双手五指操作的“掌中班”,以讲历史故事为主,俗称“布袋戏”。漳州腔的有清唱“锦歌”和反映现实生活的“芗剧”(俗称“歌仔戏”)。还有用厦门话讲故事(数句之间讲究押韵以呼应内容的关联)称为“答嘴鼓”,是40年代才创造出来的。在泉州一带有古诗词的吟诵和台湾传来的民间自行掌握唸唱的带韵脚的“歌仔”,篇幅有长有短、大多是七字句,内容则有历史故事,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歌谣。

早期也属于闽南方言的莆仙话也创造了“莆仙戏”,据说是宋元以来最古老的“南戏”的一种,现存的手抄本戏文有几千种之多,表演艺术也相当高,只因外地人听不懂,无法广为流传。此外,闽南话传到潮汕地区后还创造了“潮剧”,传到雷州又有“雷剧”,传到海南则有“琼剧”,各用潮州话、雷州话和海南话说唱,配上本地创造的音乐。以上种种,林林总总,可谓百花纷呈、美不胜收,实在是沿海闽方言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从《荔镜记》《陈三五娘》算起,闽南地区的地方戏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这些地方文艺随着闽南话的足迹,早已传遍了闽台粤琼和东南亚各国,经过几度繁荣和锤炼,有的已经是成熟的艺术品,在弘扬中华文化上作出重要贡献。作为一笔丰厚的历史艺术遗产,遇到方言的不可回避的萎缩命运,如果有好汉出来为它振臂高呼、鸣锣开道,也许还能为方言的生存贡献一分力量,否则真要岌岌可危了。

转发下面海报

让我们一起在方言中

重历文明迁徙壮景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李如龙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行走的中国话

一句家乡话,也是一部文化史

3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