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读感周刊丨我们错过的国乐之美

作者:中读推荐

2020-07-29·阅读时长6分钟

2812人看过

“终于刷出这节课了,在截止日期的当天凌晨,窗外下着瓢泼大雨,听着二胡,与国乐课暂别。感谢整个课的策划,受益匪浅。”@赵杨 崂山耕读

2020年3月9日,《听吧!国乐》精品课程正式上线,历经4个多月,终于在7月下旬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作为一档在筹备期就经历了疫情重重考验的课程,我们面临过主讲老师被困国外,录制设备无法调试等情况,曾经充满了疑虑,甚至焦虑。

我们始终抱着希望用音乐抚平大家心灵的初衷,但也担心,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时刻,人们是否有耐心,愿意好好地静下来听这样一门国乐的课程?人们是否能从中获得安慰?大家真的能够在其中感受到“国乐之美”吗?

不过,4个月间听众们仔细认真的留言反馈慢慢打消了我们的疑虑。在上一期的读感周刊“王子初:来听千年的国乐之美”中,总序“中国音乐的起源”部分让不少听众初次感受到国乐的魅力:

@鬼脸汉堡

哈哈,每次听到王老师那一声大家好就很振奋有没有?!我也觉得,乐器最初是为了集体生活中的警示之用,而后才是为了欣赏,艺术,美,远古人类身处的空间一定与我们不同,真想知道他们那时候的生活轨迹呢。

随着课程内容的更新,十位重量级的“国乐大师”有关乐器、乐种的解读,则带着很多小伙伴第一次真正了解国乐,完成了一次不一样的国乐之旅:

@秀秀张

终于听完了所有的课程,并且打卡完毕,对国乐有了新的深刻的认知。感谢三联的精心准备,感谢老师们的精彩讲解。老师们性格不同,讲课风格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乐器有巨大的热情。这一点,让我感动。

在发刊词中,我们曾说“陌生的背后,是国乐在国人审美取向里的长期缺位。”在读感区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读者因为这门课程刷新了自己对国乐的认知,消除了对它的某个误解,对我们来说,这是让我们觉得最成功和开心的地方。

今天,我们想分享一些读者听众的故事。他们在这趟国乐的旅程中,有了哪些属于自己的感悟和见解?让我们感动的是,很多听众的读感就像是随时可以制表的笔记,他们的满满收获感也是我们的成就感。就让我们也再来温习一遍错过的国乐之美吧。

(以下是中读君在中读专栏“风格”的读感区搜集到的一些读感。)

#原来……竟然……系列#

@ MarsC

传说粉碎机:阮不是阮咸发明的,但是他改进过秦琵琶,遂以其名命之。复习:音乐需要数学加持😂

@馒头

原来琵琶最初的名字是批、把,是利用它的演奏手法来表现的,但是单看那两个字却看不出美感,可是如今这个琵琶总让人有一种珠玉的温润之感。  

@ 155*****882

琵琶竟然能在马上弹拨,这还是第一次听说呢!这样的乐器肯定应该比现在的琵琶轻巧,否则怎么可能在马上弹奏?

@ JM

尺八的制作居然这么复杂,现代的尺八制作,为了调整追求声音的完美,要在尺八的内腔内径涂大漆和矿物粉的调和物,而且反复数十次,太难了,太难掌握了,真不易啊! 

@鬼脸汉堡

昆曲竟然也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呀,元杂剧真不可小觑。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元剧的时候好像看的是叫墙头马上还是马下,看的是类似剧本一样的文本,里面的唱词深深吸引了我,为此专门去买了本元曲赏析,然后就看到了关汉卿的那个铜豌豆,着实喜欢得很。

#古琴:气器韵#

@ JM

今天知道了气器韵的概念,以前我想学中国乐器的时候惦量半天,有点不敢学古琴,总觉得怕把音摸不准,其实今天听了以后才知道,除了音准,她更讲究的是音韵,并且与演奏者的关系非常大,演奏者的对音乐的感觉和气质,甚至文化修养都对演奏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 

#琴音touch my heart#

@ Thevenin

这节课有很多句子touch my heart

例如,宗萨仁波切喜欢古琴的原因之一是“它能把我带到远方”。例如,林老师用“余音绕梁”来阐释“带到远方”。再例如,高罗佩感觉古琴的旋律在连续性上与其他中国传统乐器不同,他感觉古琴欣赏的主要内容是单个独立的音符,并提出“音响写意”的概念。

此前在文章中有看到古琴泛音、散音、按音也被称作“天”、“地”、“人”,一直不能理解。这节课在讲解中穿插了音乐片段,非常贴心,让我有了初步的理解。

减字谱之前王子初老师也提到过,这节课有了更详细的介绍。中国传统记谱的方法让传统音乐成了历史与当下交织的音乐,音乐的节奏、演奏的指法的落实是演奏者赋予乐曲自身体会的两个方面。

#历史的眼光看待音乐,看待自己#

@ 斯恩

历史总是和我们开玩笑。而我们在上学时学的历史,只是记住事实,而非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看待当下,思考未来。如今,长大了,才发现有些事实也并非事实,有些是故意回避,有些是错误理解。王昭君所弹之物是阮,非琵琶。有人会说是阮,是琵琶又如何,了解意思意义即可。是吗?多年之后,我发现儿时的过度记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有些史有些情,遇到事,遇其人,自然会理解。

#没想到的帝王们的音乐之缘#

@晋嵘

如果说宋徽宗是一位被皇帝身份掩盖的艺术家、鉴藏家,那么唐玄宗就是一位被皇帝身份掩盖的音乐家。在陈凯歌《妖猫传》中,有一个惊艳的镜头,唐玄宗为安禄山打鼓伴奏。历史上的唐玄宗,酷爱羯鼓,不仅擅长演奏,还能创作鼓曲。我去成都永陵(后蜀王建墓)参观时,专门关注了石棺床上二十四伎乐中的击羯鼓的形象。

#昭君出塞弹的是现在的琵琶吗?#

@两点半消失

昭君出塞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了,但昭君怀中所抱的琵琶,或许并不是我们现在已经上手认为的琵琶,如果真正想要了解历史,就必须要置身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研究,正如昭君所怀抱的琵琶也是当时的所指的那个年代的琵琶。

#国风×乘风破浪……#

@ 🔆李 莎 ꫛꫀꪝ 🔆

我喜欢十面埋伏这首曲子,脑子里面有舞蹈的画面,很有国风的韵味在里面,让我想到最近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关于国风的节目。

#初次见面的尺八#

@林小鸟

第一次听说尺八是看霍尊说他学尺八三天才吹出声音,印象中的尺八就是一件非常使用困难的乐器了。原来尺八跟笛箫最大的区别就是吹口,而正是它吹口的特色才让尺八的音域和音色更宽广多变。

#《梅花三弄》可是尺八曲哎#

@ MarsC 

《世说新语》里桓伊为王徽之演奏《梅花三弄》原来是尺八演奏的呀。尺八演奏起来比竹笛优雅。话说,我深深觉得桓伊是卖号称掌管半个天下的琅琊王氏的面子,不是王家小子个人的魅力。歪楼了🤣

#在中读,和曾经的“笛声”重聚#

@芦白似醒

真开心,是张维良老师来讲这一课。莫名亲切起来。想起二十几年前,易先生的雨果唱片。发烧天碟,买了好多老师的唱片。缘分又聚在三联平台。时间好快,国乐历久弥新。 

#其实,我们是有的~(速戳《赏心乐事听昆曲》)#

@秀秀张

完全听入迷的一节课,差点在公交车上坐过站。任何一门艺术的绽放,背后都有一群人的努力付出,昆曲当然不例外。别说戏剧,单说人生,也逃不开一个“情”字,不管您有情还是无情。昆曲课程只剩下最后一节课了,我有点舍不得听的感觉。三联考虑一下为昆曲单独开一门小课吧٩๑^o^๑۶ 

#三生万物#

@夏非阳

我印象中的三弦一就是戏曲伴奏,二就是魔岩三杰当年在红磡开演唱会时,何勇的父亲用三弦和他一起表演了钟鼓楼。此节开篇三弦演奏听起来并不输琵琶,琵琶音色更脆而已,让我确实颠覆了三弦的固有印象。

#二胡是悲凉的#

@刘佳敏

说到二胡,我能想到的是那种悲凉,透入骨髓的寒冷,无尽的深渊,内心最深的恐惧,他人的不理解,还有站着说话不腰疼 

#乐器是“中立”的#

@王达达

乐器本身是“中立”的,用在什么场合取决于演奏人。民族乐不必比西洋乐高级,西洋乐也不是就比民族乐高级。 

在中读App的读感区,华丽精美的文字不是必须,波澜壮阔的经历不是必须,只要你真情流露,坦诚倾诉,无论多么朴实无华,都将是一期一会的【读感周刊】的不二选择。

 





文章作者

中读推荐

发表文章927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4227人

精选内容推荐,分享最新的热门好知识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听吧!国乐

9000年音乐美学与高光乐器

440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