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当事人的天生 “质地 ”解释贫穷的思路,转成将贫穷归咎于当事人的懒惰、放纵等品格问题。慈善救助,会不会反而鼓励穷人耽于懒惰、酗酒?让穷人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会不会破坏社会的上下等级秩序?没有源源不绝的廉价劳动力供应,国家的实力以及上层阶级的富裕、安逸生活岂能维持?另一方面,基督教鼓励安贫乐道,认为贫穷的生活可以帮助穷人保持谦卑,坚定对来世的信仰,又可以作为慈善事业的对象,培养上层阶级慈悲与助人的美德。说到底,虽然社会中的贫穷现象严重,但当时的欧洲人并未把贫穷看成 “社会问题 ”。
04-08 05:07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