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丛报》的描述突出了两个细节,其一,因言论受教会迫害,遇杀身之祸;其二,以磨镜为业,贫困交加中仍未放弃学术追求。仅此两点,似乎完全符合中国传统隐逸文化中的 “隐士 ”形象:因世乱而隐于野,淡泊名利,品行高洁。“隐士 ”亦称 “高士”,所发 “高论 ”常富有启发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早期斯氏的隐士形象或许激发了近代中国读者对其的想象。
04-04 21:24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