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百年以前,彼时的中国风雨飘摇,时局困顿,在列强割据掠夺的危急情势下,仁人志士怀抱着救国的拳拳之心,求索救亡图存之路。那是一个群星闪耀的年代,众星于茫茫黑夜中发出凛凛微光,而这其中许多人的绽放,都离不开蔡元培识才、用才的能力,与包容、开阔的格局。陈独秀、胡适、梁漱溟、周树人、钱玄同、辜鸿铭等等,无论是旧学泰斗,还是留洋归来的革新人士,都被蔡元培吸纳进“教育救国”的实践之中。蔡元培兼具旧学的功底与新知的视野。他曾饱览群经、高中翰林,然而,清帝国的衰微让他在悲愤之余,思考着如何求新求变。他在京城目睹了戊戌变法的热烈与衰亡,这让他意识到,如果不培育出一批有着革新意识的人才,国家的革新将无法完成。自此,教育成为他思索救亡图存的出口,也成为他一生的志业。正是怀抱着这样的理想,在民国初创之时,他匆忙回国,接下了北大校长的重任。

06-06 08:14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