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后期,“四大名旦”的局面形成,其他3位名旦风格鲜明,喜欢他们的观众也能大概分出地界:程砚秋唱腔如徇徇书生,戏迷多为知识界人;尚小云“铁嗓钢喉”,追看他戏的以北京南城商贾最盛;荀慧生台风烂漫,生活气息浓郁,市民阶层如醉如痴。唯有梅兰芳,成派最早,反倒少了流派痕迹,使各阶层观众无不喜欢,都能从他的表演中找到合自己口味的某一部分。说“没派”,是他最讲究分寸,把儒家的中庸境界化入了表演,一招一式都在“度”,在温厚平易中将中国女性含蓄、雅致的本质和意象都表现在观众面前。中年后名动天下了,行里行外依旧评说梅兰芳“本分”——心力只用在台上,要把台上一切“做圆了”。一个极感人例子是,梅葆琛有一次看完《霸王别姬》,对父亲说第二场手扶宝剑出场时,剑鞘在身后翘得太高,挑着斗篷不好看,第二天再演,梅兰芳就把这个动作改了。新中国成立后,梅家的老服务员去看戏,回家说梅先生那天化妆得脸上红色太重了些,第二天演完,梅兰芳就记着问她,今天是不是比昨天要好些?正是这份“圆”,一日日一丝不苟地日积,成全了一个京剧的梅兰芳时代。
10-07 15:49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