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秋季的池塘,又想《淮南子》曰:“春女思,秋士悲,知物化矣。”在老庄的哲学中,“物化”的至高是物我同化以达到天人合一,在古典文艺的审美范畴,“物化”体现人与自然亲和,在感情移于景致中寻求彼此一致。《故都的秋》里曾写过:“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梭罗的森林有一泓秋水,却缺少满池芰荷,这并未妨碍他物化于瓦尔登:“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想象着当秋再深时,当河道的芦苇变苍白,繁露也凝结成霜,秋的萧瑟清冷,就更宜于对远方的怀恋了,默默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不知大洋彼岸的那位朋友是否专程去访波士顿那片梭罗相伴的池塘。
08-22 09:33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