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纳粹和战争的反思没有只停留在控诉上,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像《死亡赋格》那么激烈。在这个领域,西格弗里德·伦茨是不得不提的一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德语课》是反思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在80年代被翻译进中国,莫言对他推崇备至,称极大地影响了自己。《德语课》回归了现实主义,姿态厚重,但语言冷峻细腻,不动声色的叙述里隐含着巨大的伦理力量。在少年教养院里,西吉·耶普森的作文《忠于职责的喜悦》越写越长,回忆了自己的父亲,一个乡村警察,对自己的好友、一位表现主义画家执行“禁画”迫害的过程。少年的父亲像一个高效的机器一样忠诚执行命令,并在其中得到乐趣。而少年与父亲对抗,将画家的作品藏了起来。战后,经历了“非纳粹化”程序的父亲又当上了警察,但少年依然信不过他,他藏画的行为被视为偷窃,因此被送进了教养院。正是无数德国人愚昧僵化的忠诚,才使纳粹在“二战”中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坏。这代人的子女长大后,又怎么看待自己的父辈?又会受到怎样的心理伤害?这个沉重的题目触及到了当时德国人的心灵,使得这本书一出版就空前畅销。
06-09 21:19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