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1-10·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399个字,产生3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记者/黄子懿
东北已开始总量收缩
三联生活周刊:你提出了“收缩型社会”的概念,主要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社会特征?
李红刚:“收缩型社会”这个概念主要描述一种社会发展状态,不是简单的经济衰退,而是一种系统呈现,强调由于人口结构和总量的变化所导致的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收缩状态,其中人口变化是主导因素。社会收缩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总量层面的,一个是结构层面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强调的不是人口“少”,因为当前中国存量人口显然不少,而是强调人口在“减少”的动态过程:先是结构性减少,再到全局性总量减少。中国现在的绝对人口还在增加,还没减少,但结构性减少很早就有了。
区域上看,最早开始的就是乡村人口减少,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村是非常兴旺的,但现在处在凋零过程中。还有就是地区性人口减少,比如大家最近很关注的东北人口问题。
年龄上看,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15~59岁)从2012年就开始绝对减少,5年已经累计减少1796万。北京大学苏剑教授更预计2022年以后劳动力人口减少呈加速态势,每年1000多万。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人口总量绝对减少应发生在2030年前。考虑到从1962年一直到1972年,每年出生人口平均都在2500万人上下。大致在2035年后这批人会开始大量离世,而届时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很可能不会超过1000万,这就意味着在随后至少十几年时间里中国总人口每年将会减少1500万人以上。显然,这是一个持续性的巨大人口冲击。而这个收缩状态,不仅表现在中国,也体现在国际上广大中高收入发达国家。
前车之鉴就有欧洲和日本。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生育意愿会下降,这不仅是因为养育子女的显性经济成本的提高,也因为富裕社会生活方式带来的隐性机会成本的提高。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均寿命延长,自然造成老龄化和活跃人口减少,这就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发展乏力。现在,全球利率处在500年历史中的最低水平,我觉得这跟这种人类历史大变局有关。
三联生活周刊:孙立平引用你提出的概念,认为黑龙江是中国收缩型社会的前锋。是否在中国收缩型社会特征中,东北地区最为突出?
李红刚:东北很可能就是中国未来的缩影。东北给我们的警醒之处在于,东北人口率先开始了总量上的绝对减少,虽然才刚刚开始。黑龙江从2014年,辽宁是2015年,吉林是2016年。在此之前,我们就感到东北衰退了,这是因为结构性收缩一般要明显早于总量收缩。
从统计数据上看,东北人口问题首先体现在其超低的生育率。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只有0.74、0.76和0.75,远低于全国水平。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生育率一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其次就是人口外流。截至目前,东北人口外流总量其实并不像媒体炒得那么严重,近10年流出人口累计也就100多万左右,但此间中青年人居多,高学历的、高层的、管理层和生产线的骨干力量不少。结构性特征明显。
再就是养老金的问题。据最近一份报告称,东北三省2018年养老金可支付月数不足3个月,其中黑龙江是全国养老金缺口最严重的地区,该省2016年就耗尽了历年的养老金结余,靠借款度日。如果没有养老金制度的大调整,这个问题未来将更严重。
除统计数据,实际亲身观察的感受也是。最近两年我也去了东北几次,直观感觉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明显人气不足,而一些地级市更显得有些萧疏。
需要强调,东北问题并非多么特别。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是在收缩的,以前是村庄,现在则是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荒废。从气候条件看,世界上冬天类似温度带(如北欧的北极圈、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亚北部、阿拉斯加北部等地)的地方本来就是承载人口很少的地区,只是由于东北夏天温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可以收获一季粮食,可相对承载多一些人口。东北经济曾经的优势源自于20世纪上半叶的超常规发展积累以及中国计划经济的加持,是地缘政治历史的产物,带有某种程度的“飞地型”经济特征,而非“自然演进”的结果。这也是东北经济产业结构显得有些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历史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北适当收缩是可以理解的。
三联生活周刊:为何中国是东北地区率先开始了收缩?
李红刚:主要原因在于,东北地区生育率低,人口流失也很严重。
东北为什么生育率如此低?首先是计划生育做得严,这是由于东北的城镇化率一直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国有老工业基地体制内人口相对较多、作为移民会聚的地区中国传统生育文化传承较差等原因。计划生育一般是城市比农村严,体制内比体制外严。
其次,当一种模式形成后,人们会形成“路径依赖”。东北民众似乎已习惯了一胎化生育、养育模式。比如心理上会认为一胎正常,多胎则有些特别,而一胎也逐渐造就了高成本的养育模式。但这种高成本养育模式面对的是东北并不高的收入水平。东北城镇人均收入水平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如2012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青海和甘肃,这跟人们的想象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放开二孩后,东北的生育反弹比较弱。
再就是可能跟生活方式有关。东北地区是未婚率高、离婚率高,这肯定是不利于生育的。2016年调查显示,东北地区的离婚率高于全国水平两倍以上,黑龙江和吉林的离婚率排名全国第二、第三,辽宁省离婚率也排在前十。
另外就是人口外流,这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更具有决定性,东北近年经济不佳,工作机会少,薪酬待遇低,人们自主“用脚投票”。可以预期,如果没有特别措施,东北人口会加速流出,加剧社会收缩,进而又进一步挤出人口,进入恶性循环。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43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