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最强“厂牌”安迪·沃霍尔

作者:杨聃

2020-05-13·阅读时长8分钟

719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136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派对中的伊迪(左二)和安迪(右二),1965(c)STEVE SCHAPIRO


人格面具

伦敦泰特美术馆备受期待的安迪·沃霍尔回顾展仅对公众开放了5天,就被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暂停键,重新开馆的时间待定。为了让“宅”在家的人仍然能够“看展”,泰特发布了一条7分钟的策展人导览视频和12间展厅的设置讲解。距离上一次安迪·沃霍尔在泰特展出已经快20年了,此番两位策展人通过100多件作品探索沃霍尔的经历如何塑造其对20世纪文化的独特看法。

这位害羞的怪人成了上世纪60年代纽约社交圈儿的中心。他拥抱消费主义、名人效应和反主流文化,即使身处同性恋在美国是有罪的并受到压制的时期,也从不回避表达自己的性取向,这让他成为最杰出的LGBT艺术家之一。此次,很多展品是第一次面对公众,比如一组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男性肖像和裸体画作,以及25幅描绘非洲裔和拉丁裔变妆皇后的系列作品《女士们和先生们》(Ladies and Gentlemen,1975年),其中一幅的画中人是参与了1969年“石墙事件”的玛莎·P.约翰逊。

20世纪60年代初,安迪·沃霍尔的“工厂”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地下文化群体,他着迷于这些有趣的人给他带来的新奇想法,开始在艺术、电影与音乐领域游走。工厂电影中的女主角相继成为被媒体关注的“年度女孩”,先有宝贝简,然后是伊迪,时尚杂志因此对沃霍尔也产生了兴趣。但他的个人风格并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弹力牛仔裤,黑色尖头皮鞋(1963年以前还常溅满颜料),上身是衣领带纽扣的牛津纺衬衫,外罩一件套头运动衫,即便后来“酷”了一些,却以一年四季裹着皮衣为代价。严肃新闻的简报上对沃霍尔的描述也一点都不留情面,“飘忽感、遮遮掩掩的、一丝窥伺般的阴险气质”,“白粉笔色的脸毫无表情,一头灰发柔软蓬乱,大喉结周围的脖颈上青筋暴突”。当然,他若有机会反唇相讥也丝毫不客气。


伊夫·圣·洛朗1966秋冬波普系列


泰特美术馆安迪·沃霍尔回顾展的联合策展人格雷戈尔·缪尔认为灰色假发是沃霍尔人格面具的一部分。沃霍尔从20多岁开始脱发,此后一生戴假发,展览中有他为自己设计的三顶假发,后脑部分是黑色的,头顶是灰色或是浅金色的(早期)。人们起初通过发色在众人中辨认出安迪·沃霍尔,进而开始议论他的头发,其中最出名的是因造型蓬乱竖立而得名的“惊吓假发”。沃霍尔享受做名人被持续关注和曝光的感觉,并把自己的形象当作商业艺术品来打造,灰色假发是其一以贯之的风格。

为什么是灰色?沃霍尔认为“老的”问题比“年轻的”问题好解决,灰色头发可以模糊他的年纪。当人们看到灰发时更容易对他年轻的容貌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他再也不会因为偶尔古怪的行为被说三道四。他觉得自己为未来活着,所以当看上去很老很老时,就不必为容貌变老的问题而担心了。也许这套信息来源可追溯的说辞,也是沃霍尔日常看心情“信口胡诌”的一部分。

文章作者

杨聃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再测珠峰

中国北坡登顶六十年

869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