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速速
2018-01-05·阅读时长1分钟
《悟空传》电影中,孙悟空背负原罪诞生于世,他终生的使命,便是反抗天庭的天机仪给自己和天下所有苍生安排好的命运,为此他必须想尽办法毁掉天机仪。
这更像是一个现代人悲剧的隐喻。
明代吴承恩的话本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身上更多的还是“猴性”。他的想法非常单纯,拜师学艺只为长生不老,答应观音的条件是为了不再被压五指山下,即便到最后加升为佛,他唯一的要求也只是求师傅能够念个松箍咒,将头上的金锢砸碎,“切莫叫那菩萨再去捉弄他人”。
童年时对孙悟空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致使长大之后的我特别纳罕的是,孙悟空这个形象脱离了《西游记》之后,似乎再也没高兴过。
两部《大话西游》电影,充满了周星驰的人格特质,简直笑不出来。电影里的孙悟空估计也是周星驰本身性格艺术化的延续:暴躁、孤独、无所适从。这之后讲西游的影视创作中,孙悟空多见这般形象,电影《悟空传》也如此。创作者和观众都越来越喜欢在这个中国神话中最有血有肉的形象身上观照自身,挖掘一个现代人身上更本质的东西。我们背负着什么原罪?我们为何焦虑不安?我们要反抗什么?我们能够解脱吗?最终能悟到空吗?
现在重新翻看吴承恩的《西游记》,几乎不把孙悟空当英雄了,且觉得整个故事都是彻头彻尾的大悲剧,这个人物身上,有太多的现代性可以挖掘,如同我们一样,本来无忧无虑,非要不枉来这人世一遭,便去学艺;学的一身本事,欲望开始无限膨胀;跌落谷底,开始屈尊为人;兢兢业业历尽八十一难,其实最后也不过是想要去掉头上的金箍而已。不知道小说里的悟空最后有没有悟到空,反正我觉得我多少悟到了一些。
去年在天津看了陆帕导演执导了史铁生唯一一部剧本,话剧改名为《酗酒者A》,由王学兵主演,获得交口称赞。四个小时的戏,中间大段留白,没有语言,没有动作,这是陆帕导演的艺术特色。他不是带我们去看一部戏,是带我们穿越一个人一生的时间、他的喜怒哀乐。如今想来,酗酒者这个形象,从某种意义上,与孙悟空这个形象有着相同的内核。如果能有导演将孙悟空这个角色赋予现代人的生存境遇,那一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
电影的最后,孙悟空如愿毁掉了天机仪,他从最初只关心自己命运升华到关心天下人命运,但相比较而言,我觉得反而是电影中的二郎神比他更悟到了什么是“空”。
最后,觉得戴荃的歌曲《悟空》中有一句,倒是多少抓住了我心中悟空的一点神韵:
金箍当头,欲说还休。
发表文章19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42人
无所住而生其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