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英国华丽复调合唱音乐之冠:塔弗纳的《荆冕弥撒曲》

作者:爱乐

2020-05-08·阅读时长9分钟

86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3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葛天勤

“最高声部协奏曲”(treble concerto)、“天球的音乐”(music of the spheres)——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指挥彼得•菲利普斯(Peter Philips)这样评价塔弗纳(John Taverner)的《荆冕弥撒曲》(Missa Corona Spinea)。的确,如果说《伊顿合唱曲集》(Eton Choirbook)是英国15、16世纪之交的华丽风格(florid style)复调音乐的代表,那么创作于16世纪早期的《荆冕弥撒曲》就是这种华丽风格的合唱音乐的巅峰。塔弗纳作为英国16世纪初的作曲家,对于国内熟悉早期音乐的乐迷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他的《西风弥撒曲》(The Western Wynde Mass)也广为人知。然而,他的华丽风格的宗教合唱作品的知名度似乎就远不如前面提到的作品。即使我们说起这类华丽风格的大型弥撒曲,更多人可能会想到他的《荣耀圣三一弥撒曲》(Missa Gloria tibi Trinitas)。相比于《荣耀圣三一弥撒曲》,《荆冕弥撒曲》在乐句的繁复程度和结构的宏大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写作背景也显得更为扑朔迷离,同时在音乐风格上也有一些独特之处。这样,《荆冕弥撒曲》虽然没有很高知名度,但它的特殊性反而更容易让人产生对它的兴趣:塔弗纳究竟在何种场合下创作了这部不寻常的作品?其中的一些特殊之处又在何种意义上服务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枢机沃尔西和亨利八世


塔弗纳与《荆冕弥撒曲》的创作背景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作曲家一样,我们对于塔弗纳的生平所知甚少。不仅如此,他的生平在音乐史的叙事过程中常常充满了误解。塔弗纳可能出生于15世纪90年代的英国林肯郡的波士顿。对于他的早年经历,我们找不到什么可靠的资料。有人认为塔弗纳小时候曾是塔特舍尔(Tattershall)的协同教堂的唱诗班男童,并得到《伊顿合唱曲集》中的前辈作曲家的指导。之后,塔弗纳在青年时期又被认为在伦敦工作,甚至在有一段时间他可能与英王亨利八世的宫廷及其皇家礼拜堂有所联系。然而,以上这些说法更多可能只是出于猜测。我们能找到的最早关于塔弗纳的可靠生平材料出现在1524-1525年间,在那段时间里,塔弗纳曾经在上述的塔特舍尔的协同教堂的唱诗班里工作。这个教堂的唱诗班规模较大,有10名男童和10名成年团员,另外还有可能参与合唱活动的6名教士。因此,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下,我们有理由认为塔弗纳已创作了不少合唱作品,并且获得了一定名声。

之所以我们说塔弗纳在当时的教堂音乐界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因为在1525年的秋天,塔弗纳被邀请担任新成立的牛津的枢机学院(Cardinal College,或译为“红衣主教学院”)礼拜堂的唱诗班男童的教师(相当于现代合唱团的音乐总监)。牛津的枢机学院就是今日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Christ Church College)的前身,而它的创始人是著名的枢机沃尔西(Cardinal Thomas Wolsey)。沃尔西当时正是亨利八世的重臣,权倾一时,故而他创建的学院礼拜堂的唱诗班资源在当时看来算是豪华异常:有16名唱诗班男童,成年团员和教士各12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塔弗纳创作了著名的《荣耀圣三一弥撒曲》。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沃尔西在1529年的失势,他的学院自然也很难维持下去。于是,塔弗纳在第二年就决定离开枢机学院。

塔弗纳之后的生平再一次变得难觅踪迹。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在离开枢机学院之后就改信了新教,并停止了作曲活动,对自己之前创作的这些罗马天主教的音乐表示懊悔。然而,尽管塔弗纳被认为与新教人物有一些来往,但是没有理由认为他改变了信仰并停止了作曲活动。塔弗纳在此之后很可能回到了家乡波士顿,在当地的圣博托尔夫(St. Botolph)堂区教堂的唱诗班工作。这个唱诗班的规模虽不如沃尔西的枢机学院礼拜堂,但也比一般的多数教堂要更为庞大,故而塔弗纳很可能在这段时期创作了一些华丽风格的合唱音乐,甚至是《荆冕弥撒曲》。几年之后,塔弗纳决定从音乐事业上退休,在当地作为一位社会名流参与公共事务。就在他1545年去世前不久,他还当选为波士顿地区的高级市政官。


据传是塔弗纳的画像,但实际上无法证实


我们可以说,塔弗纳的生平中最为明确的一点就是他曾在沃尔西的枢机学院礼拜堂领导那里的唱诗班。此外,我们也很清楚,当时沃尔西的唱诗班规模宏大、音乐资源丰富,甚至要超过亨利八世的王家礼拜堂唱诗班,故而很多人倾向把他那些华丽风格的复调音乐作品都归于那个时期。菲利普斯就颇具想象力地描述,《荆冕弥撒曲》创作于1527年3月,为的是迎接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一任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造访牛津的枢机学院。菲利普斯进一步设想,很可能正是沃尔西规模庞大的唱诗班,以及他们演唱的塔弗纳这部华丽繁复的弥撒曲作品,使得亨利八世对沃尔西的豪华奢靡产生了妒忌,并最终导致了沃尔西的倒台。这样的场景似乎很吸引人,但是,1527年3月正处于四旬期,《荣耀经》应当是不演唱的。那么,含有《荣耀经》乐章的《荆冕弥撒曲》就不可能是为了这一场合而创作的。更何况,亨利八世和凯瑟琳的这次来访最后很可能并未实现。

此外,很多人从《荆冕弥撒曲》这一标题出发,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猜测。一些人认为这部弥撒曲是为了纪念荆冕节(Feast of the Crown of Thorns)而创作的。然而荆冕节在当时的英国并不是大型的宗教节日,所以塔弗纳没有理由谱写如此庞大华丽的作品来进行纪念。还有人猜测由于《荆冕弥撒曲》的标题提到了“冠冕”,那么这部作品很可能与王室礼拜堂的宗教活动有关。进一步说,《荆冕弥撒曲》或许是献给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因为她对于耶稣受难的敬拜活动特别有热情,而耶稣受难的一个象征就是荆冕。这些说法尽管很有吸引力,但音乐学家们却对此莫衷一是。作为普通的乐迷,接受菲利普斯的猜想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18379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