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0-05-08·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01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优游
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
——李白《悲歌行》
生命的余烬是黑暗,黑暗的余烬是死亡。
——马勒《大地之歌》
每当《大地之歌》中激越圆号与小号吹出悲愤之声时,我都尽力将自己置身盛唐,企图去体验唐诗中的意境,应和诗仙们的借酒浇愁,但每次都是一头雾水,困惑不已。这并非我们熟悉的世界,也非我们多年沉浸其中的情感,这完全是另外一种世界,另外一种情愫。这是来自马勒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这是马勒对于美好世界的无望呼唤。马勒借李太白的愁酒,却难以消除内心的块磊。
中国人对于马勒的认识,大多从《大地之歌》开始的。我也是如此。附着于《大地之歌》之上太多传说,足以吸引如我这样听众的兴趣。全曲歌词改编自中国的七首唐诗,而这七首诗究竟与哪几首唐诗相对应,却又众说纷纭,经过许多年的研究,五首唐诗基本已被认可,但还有两首仍有争议。而且马勒本人也将两次转译后的诗歌拆散,自己又加入一些词句作为连接,这益发增加了鉴定其来源的难度。连马勒太太阿尔玛也说过,大地之歌本应是马勒的第九交响曲,但为了逃避那种可怕的第九魔咒,马勒将其命名为《大地之歌》……本就属于马勒巅峰时期所作,加上这些因素,更让《大地之歌》红遍华夏大地。
无疑,《大地之歌》是马勒音乐中很为独特的作品。它直到马勒去世六个月之后,才由他的助手布鲁诺•瓦尔特指挥演出。它是声乐套曲,但却有清晰的交响乐结构,马勒本人也将其当成交响乐;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算是相当东方化的作品,不仅其歌词来源于中国唐诗,而且还多处使用中国五音体系,给作品涂上一层东方韵味;对中国人来说,这是少有的用中国诗歌谱的交响名曲,如此背景比音乐本身更具吸引力。因此,所有东西方爱乐者对《大地之歌》的共同兴趣,就在其中国韵味上达到了一致。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18379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