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6.3 李贽 | 性格高傲 行为乖张

作者:吴震

2020-05-04·阅读时长4分钟

18723人看过
16世纪的李贽是阳明心学思潮中一位性格极其鲜明又充满批判精神的人物,被称为“异端之尤”。他在当时被封杀,结局凄惨,在近现代又被许多人视为反传统的先驱。李贽的思想到底是怎么样的?他真的是异端吗?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吴震教授,对儒学,尤其是阳明学及其后学都深有研究,本次,他将为我们详细讲解李贽。

6.3 李贽 | 性格高傲 行为乖张

9.56MB
00:0010:27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课程介绍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震。上一讲,我们在围绕李贽的情况做了一个大致的介绍。这一节呢,我们讲一下李贽的生平。

1527年李贽出生在福建泉州的一个商人的家庭,他有许多的号,古人都有许多的号,他最著名的是叫做“卓吾”。古人相称,一般是用号相称,今天我们就直接地呼他的名字。

李贽他是一位堂堂正正的儒家的士大夫,30岁的时候,他就得中举人,但他竟然放弃了进士的考试,而是以举人的身份进入了仕途。 原因是什么呢?他自称为这是为了养家糊口所迫。他一生可以说是做了十几年的官,从地方的小员一直做到官衔正四品的一个很大的官,叫云南姚安知府,那也算是地方的高级官员。

不过,就在做了三年之后,他竟然罢官了,宣布退出政坛,从此退隐江湖,那时候他正好是54岁。1581年的春天,他辞去官之后,他不是回到老家福建安度晚年,而是从云南直接赶往湖北的黄安县,借宿在他的一位朋友叫耿定理的家里面。耿定理这个家族很大,他有一位兄长叫耿定向,那么这个人物也有点重要,他是一位比李贽的官做得更大的朝廷的大官员,当然也是当地的豪绅。

而这两个人,耿定向跟李贽这两个人,在思想上非常得不合拍,所以在此后的一段的时间里面发生了非常激烈的思想的冲突,当然这是后话,我们暂且按下不表。那么在黄安县生活的期间,李贽得到了耿氏家族以及其他的一些朋友的经济上的资助,并开始了他晚年的讲学、著述的生活。从55岁开始到他逝世为止的二十多年,可以说李贽度过了一段最为安稳而又精彩,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一段人生的岁月。

那按照李贽他对自己的一生的评估,他说50岁前后的两段人生是判若两人。什么意思?他说50岁以前,“真一类犬也”。就是说他在50岁以前,他竟然做过一段官员,这样一个生涯,但是却活得像一条狗,这是他的原话,50岁以后自从辞官退隐江湖,他说这才活得像一个人。像李贽能说出这样一种话,无疑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的反思。

(图片来自网络)

按照李贽对人生的思考,50岁以后才是其人生的真正的开始。 从此过程中,到1588年,62岁的时候,他又有一个惊人之举,剃发为僧。据说有一天,他突然觉得头很痒,但是他又懒得梳理头发,这个人他有点洁癖,于是他就索性把头发都全部剃光,但是胡须还留着,并且他还住进了朋友为他修建的在湖北麻城的一个“芝佛院”,从此之后他便以老僧自居。但是他经常还是喝酒、照常吃肉,名为出家,但其实跟普通人的生活没什么两样。所以看得出晚年的李贽,他弃官隐居之后可以说是快意人生,率真任性。

而李贽他晚年对自己的思想、性格有一段自我的表白,也非常得有意思。他这样说自己,他说我性格是很急的一个人,外表上看起来是很高傲的一个人,喜欢写些文字,但写文字的时候措辞鄙俗粗陋,内心是非常狂妄的一个人,行为又是非常得乖张,而且不喜欢社交。

然后另外一方面,待人又是一副热心肠。平时做事往往是“随波逐流”,平时说话往往是“口是心非”,因此经常不受人待见,被他人所讨厌。他自我有一个坦承,坦白:“平生就不爱属人管”。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受尽磨难,一生坎坷”,这个都是他的原话,那么我的一生即便以大地为墨水,也难以写尽,他的一生是非常得曲折、坎坷,也很丰富。那么可以看得出李贽他的性格是非常得高傲,言论大胆、行为乖张,冷眼看世界,是这么一个性格的人物。

那么在16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位“异端”性的人物呢?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从李贽所处的时代思想背景讲起。众所周知,在16世纪明代社会,兴起了一场心学思想运动,阳明学的出现为标志,由此以往,王阳明的门徒遍天下,而阳明心学是流传于百年。由于阳明心学是“别立宗旨”,与官方意识形态的朱子学唱对台戏,所以大有取代朱子学的这样一个发展的势头。

那么阳明学作为一场明代的思想运动,与阳明后学的发展、演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个演变过程当中,分化出许多的学派。按照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的的划分,里面有像泰州学派,还有浙中学派,像王畿、王艮为代表的这样一批人物,而这批人物跟李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李贽故居(图片来自网络)

李贽一生的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与阳明后学有着种种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他非常推崇的思想人物是王畿,第二位是王艮。他对王畿是做出了这样的极高的评价,说王畿是“三教宗师”,“圣代儒宗”,而他评价王艮是阳明门下为“最英灵”,“真英雄”的这样一种人物。当然他还非常希望喜欢泰州学派的其他的一些传人,这里就不一一地列举。他真正接触到阳明学是在40岁以后,是比较晚了。

李贽这个人物,他学无常师,这是他的一句话,就在师承上面,他跟阳明心学当中的浙中王派的王畿,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实际上都没有直接的传承的关系。他跟王艮的儿子王襞曾经见过面,非常喜欢他,曾经称他是“师”。但李贽向来是心直口快,不拘一格,他还曾经称他的朋友耿定理为师。所以这里的“师”,这个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它不是指学术传承意义上的师,而是指气味相投、心有灵犀的一种“心师”。“心师”这个概念也是李贽他自己所使用的。

而更奇特的是什么呢?更奇特的是,如果是从“心师”的角度来看,那么像泰州学派的一位异端人物何心隐,以及置何心隐于死地的、当时赫赫有名的内阁首府张居正,这两个人,他说“二老皆吾师”。所以李卓吾,他竟然把何心隐和置何心隐于死地的张居正也称作为他自己的老师。可以看得出,李贽在师友观这样一个问题上,他所秉持的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态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一种师道友伦的一种观念。因此我们不必把李贽在思想学派上归入为泰州学派的传人,只是他在思想的倾向上,与泰州学派有一定的亲近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好,这一讲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下一讲我们要进入到关于泰州学派思想的一些介绍。

如果你对本讲内容感兴趣

不妨保存下方海报图

分享至朋友圈

文章作者

吴震

发表文章9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67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谁塑造了我们·第二季

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宋明清

464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