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关于法国中学哲学的三件小事

作者:驳静

2020-04-29·阅读时长16分钟

587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050个字,产生19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电影《将来的事》剧照

2015年,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了一部名为《将来的事》的电影,她扮演的角色,是我们中国观众比较陌生的职业:中学哲学老师。我第一遍看这部片子时,对她最欣赏的那个男学生的选择感到好奇:一个巴黎高师的毕业生,出过哲学专著,却选择远离巴黎,搬去一个偏远农场,在那里过远离城市的集体生活。消费社会里的年轻人,会因为信奉何种观念,才会做出看上去挺反叛的决定?

我采访巴黎第五大学哲学老师阿维莎格(Avishag Zafrani)时聊起这部电影,她提示我,我应该想办法去采访于佩尔扮演的角色的原型,也就是导演的母亲劳伦斯·汉森-洛夫(Laurence Hansen-Løve)女士。劳伦斯出生于1948年,毕业于索邦大学哲学系,退休前一直在高中执教,出过不少哲学会考指导书,也出过许多哲学著作,在哲学界有不小的名气。

我找到劳伦斯·汉森-洛夫的博客。博客照例有“联系我”的选项,我在那个很小的框里写了一封长邮件,希望跟她约采访。发出后,我开始仔细看她的博客,更新很频繁,几乎每天都更新一篇《疫情里的哲学课》,4月21号那篇的标题是:雷欧·汉森-洛夫去世。

我盯着那个日期,心里涌起复杂情绪——那不是就是昨天么。几个小时后,我收到劳伦斯的邮件回复,老太太也不含糊,没有寒暄,没有落款,直接回了我两句话。一句是:“你应该知道我前夫刚刚去世了吧,博客里通告了。”另一句是:“然而,我还是愿意回答你的问题。告诉我何时以及如何。”


电影《将来的事》剧照

浪漫的事

对劳伦斯·汉森-洛夫而言,一切始于1964年秋天。这一年她16岁,比同龄人快两级读高三。

高三,法国中学生要开始上哲学必修课。这门课自然不容易,首先因为它“面目全新”。高三之前,学校一般不会正式开设哲学课。这一年里,他们要学习大量概念,真理、美、艺术、幸福、意识与潜意识、时间……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非常抽象。谈论这些的哲学家们,有些距离现代十分遥远,语言习惯让当代学子感到陌生,有时佶屈聱牙,光是理解就属不易。苏格拉底、康德、笛卡尔……这些名字鱼贯而出,通常是,今天讲其中一位,还没来得及消化,第二天又换成全新的男主角。大量信息涌入,学生目不暇接。

另一个难点是,哲学会考在一年后等着他们。虽然根据高中文理分科不同,哲学会考得分最终所占比例有轻重之别,但被称为“女王之考”的哲学考试,会引发全法国媒体的热烈讨论,哲学老师会被请出来讨论、分析考题,其关注热度并不亚于我们的高考作文题,这样的社会氛围当然叫学生压力倍增。

哲学课还会挑战这些哲学菜鸟们的既有认知。比如说“美”,“当一件事物是美的,那意味着它能够让所有人感到愉悦”。学生听完可能立刻会想:怎么会呢?“美”当然是我个人认为好的、取悦我个人的东西啊!

劳伦斯属于那种第一堂课就被打了一个下马威的学生。她遇到的第一位哲学老师是位年近六十的夫人,第一堂课就跟学生讲“死亡”。她听老师说,“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这话来自柏拉图。再往下听,劳伦斯反应过来,这等于是在否定上帝的存在。“那时候大家都是信上帝的”,第一次接触哲学,迎面撞上一个颠覆性的真理。16岁的孩子突然窥见另一个世界,又迫不及待想要看到更多。头两个月,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有康德,老师挨个儿地讲这几位哲学家,这些人和讲述这些人的老师组合在一起,迷住了劳伦斯。她现在回想,仍然感到她的哲学启蒙老师充满魅力,“很苏格拉底”。她讲课时激情澎湃,言语中有股魔力,这些都非常能够感染年轻的孩子们。


劳伦斯·汉森-洛夫

这样上了两个月课,有一天,他们突然得到消息说,哲学老师死了。头一天,她还给他们上了课,毫无征兆地,人就没了。“突如其来的死亡给年轻孩子留下印记”,劳伦斯记得他们还去参加葬礼,心里感到震动。哲学课要继续,新来一位老师,不是那么回事了。“如果我一开始没遇到那位老太太,很难讲我会不会从事哲学”,所以对一件事她十分认可,也一直都在那样做:把自己对哲学的激情传递出去。她教中学哲学的头几年里,就碰到一个很聪慧的学生,后来这位学生也成为哲学老师,现在都已经退休了——她是劳伦斯最好的朋友之一。年轻一代去走哲学老师这条路的学生,现在还会向她请教备课时遇到的问题。

文章作者

驳静

发表文章215篇 获得27个推荐 粉丝1126人

j'écris, la nuit tombe, et les gens vont dîner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高中生需要哲学吗

惊异与思辨:一个中学哲学社的故事

970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9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